在潜山县源潭镇光辉村的下浒山脚下,有一棵拥有510年树龄的皂角树,当地政府和林业部门在之前登记的基础上,曾多次深入古树所在地村组及农户家中,从专业和民情的角度,共同探讨下一步应采取怎样的措施来保护这棵见证了当地历史变迁的“神树”。
皂角树,即皂荚(学名:Gleditsia sinensis Lam.),又名皂荚树、皂角等,属蔷薇目,豆科落叶乔木或小乔木,叶为一回羽状复叶,长10-18(26)cm;小叶柄长1-2(5)mm,被短柔毛。花杂性,黄白色,种子多颗,长圆形或椭圆形,长11-13mm,宽8-9mm,花期3-5月;果期5-12月。皂荚果是医药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及洗涤用品的天然原料。此外,皂荚种子可消积化食开胃,并含有瓜尔豆胶;皂荚刺(皂针)内含黄酮甙、酚类,氨基酸,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皂荚性喜光而稍耐荫,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及深厚肥沃适当的湿润土壤,但对土壤要求不严,在石灰质及盐碱甚至粘土或砂土均能正常生长。
皂荚的生长速度慢但寿命很长,可达六七百年,属于深根性树种。需要6-8年的营养生长才能开花结果。但是其结实期可长达数百年。
皂荚原产中国长江流域,分布极广,自中国北部至南部及西南均有分布。多生于平原、山谷及丘陵地区,但在温暖地区可分布在海拔1600米处。
经济价值
皂荚种子含有丰富的半乳甘露聚糖胶和蛋白质成分,半乳甘露聚糖胶因其独特的流变性,而被用作增稠剂、稳定剂、粘合剂、胶凝剂、浮选剂、絮凝剂、分散剂等,广泛应用于石油钻采、食品医药、纺织印染、采矿选矿、兵工炸药、日化陶瓷、建筑涂料、木材加工、造纸、农药等行业。
种子含胶量高达30%-40%,制胶的皂荚下脚料中蛋白质含量高于30%,可用于制作饲料原料或提取绿色蛋白质。皂荚豆含有丰富的粗蛋白、聚糖,含油量超过大豆。
皂荚树的木材坚实,耐腐耐磨,黄褐色或杂有红色条纹,可用于制作工艺品、家具。
药用价值
皂荚树的荚果、种子、枝刺等均可入药,荚果入药可祛痰、利尿;种子入药可治癣和通便秘;皂刺入药可活血并治疮癣,皂荚树以果实、种子入药。
皂荚含三萜皂甙(皂荚甙、皂荚皂甙)、鞣质、蜡醇、廿九烷、豆甾醇、谷甾醇等。有祛痰、开窍的功能。皂荚中所含有的皂苷素是三萜烯类和低聚糖,有消炎、抗溃疡、抗病变效果,还有抗癌和提高艾滋病免疫力等功效。
皂荚的根、茎、叶可生产清热解毒的中药口服液。
生态价值
皂荚树为生态经济型树种,耐旱节水,根系发达,可用做防护林和水土保持林。皂荚树耐热、耐寒抗污染,可用于城乡景观林、道路绿化。皂荚树具有固氮、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等综合价值,是退耕还林的首选树种。用皂荚营造草原防护林能有效防止牧畜破坏,是林牧结合的优选树种。
水库效果图
下浒山,位于潜山县源潭镇境内,根据《潜山县志》记载,下浒山原名“下货山”,其古时是一个繁忙的码头,来自长江的船只在此下货装船。至于近代,由于上游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河道逐渐淤塞,船只逐渐减少。到清朝末年,五金河口以下尚能通行木船。建国初期,双河口以下还能通行竹排。到七十年代,排运便逐渐消失。
水库大坝
2014年7月25日,投资10.62亿元的下浒山水库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下浒山水库工程位于长江北岸菜子湖水系大沙河中上游,地处源潭镇境内,下浒山附近,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供水为主,兼顾发电等多目标利用的流域综合治理的水利工程。水库控制流域面积422平方公里,总库容2.02亿立方米,正常蓄水位115米、防洪限制水位108.9米、死水位90米,大(2)型水库;防洪保护面积13.59万亩、人口27万人;灌溉农田面积30.08万亩,年城镇供水量2137万立方米,电站装机容量1.5万千瓦,年均发电量3319万度。
2015年1月6日,下浒山水库水利工程正式开工,此次开工系水库施工准备工程开始施工,其建设内容包括导流隧洞、勘测设计、征地拆迁和“三通一平”等。预计同年10月汛期后,水库坝区主体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据悉,下浒山水库移民搬迁主要设立了六个移民安置点,其中坝区主体工程所在地有移民249户、907人。一期搬迁工程有40多户的移民安置点已于2014年10月开工,该安置点位于水库坝区主体工程下游10公里处,计划2015年5月完工交付使用,为今年10月的坝区主体工程建设做准备。除此之外,下浒山水库工程建设还涉及其他2000多名移民,这些移民的搬迁安置工作也正在有序推进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