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杂谈] 潜山战国时期的陶香薰

[复制链接]

帖子
3933
威望
10 点
红花
1013 枚

手机认证 实名认证

木子心 发表于 2018-10-22 09: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安徽博物院推出《幽香氤氲——香具、香品、香文化》展览,以中国传统香文化为主题,展出了众多古代香具、香料,带给观众丰富的知识和全新的感受。展览的第一部分为“香具发展小史”,从时间上勾勒香具的发展过程,主要以安徽各地出土的香具为展品,第一个展柜展出的是四件战国时期的陶香熏(亦称“熏炉”),而这四件陶香熏均出土于潜山县(今潜山市),是目前所知安徽地区发现时代最早的香具。
164.jpg
  中国香文化与香具
  中国有悠久而丰富多彩的香文化,汉代的博山炉、明清时期的宣德炉、《红楼梦》里提到的“炉瓶三事”,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词,是中国古代香文化的缩影和香具的代表。古人祭祀会用香、礼佛要用香,文人书房陈设有精巧的香熏或香炉,女性出门亦会佩戴香囊,可以说香和香具渗透在中国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国古人对香的使用,至少有四千年以上的历史。香的出现与远古崇拜有关,先民们认为烟气上升氤氲之态可以达上苍、通神灵,常以焚香祭拜天地、礼敬神祗。《尚书·尧典》中有“烟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的记载,所描述的正是以焚香的烟气祭祀祖先、山川和诸神之事。与祭祀用香并行的是生活用香,早在商周时期,作为日常生活用具的陶熏炉即已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上层社会用香的方式更为多样,各类芳香植物被用于熏香避秽、祛虫、熏浴、医疗养生,人们还会插香草、佩香囊,并制造出精美的熏炉。比如,这次展览中展出的四件战国陶熏炉,皆呈高足豆形,附盖,盖面镂孔,以香草置于炉中,焚香时烟气从盖面镂孔中飘散出。香熏刻划纹饰丰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是早期香具中的珍品。
  汉代,有一种名叫“博山炉”的香具十分流行,博山炉多为铜质,亦有陶瓷质,炉盖雕刻精美,呈峰峦叠嶂的山形,其间又雕有飞禽走兽,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汉代还出现了竹熏笼用以熏衣,以及香囊、香枕等多种香具。魏晋南北朝时期,熏香风气不断扩展,香药种类增多,以多种香药配制而成的合香普遍使用。六朝时期也是南方青瓷最繁盛的时代,瓷质熏炉应用广泛。同时,这一时期佛教兴盛,祭祀与礼佛中熏香广泛使用。
  隋唐以降,香料与香具的使用都更趋于完备。海陆交通的发达,域外香料输入国内,香药更加丰富、充足。香具方面趋于轻型化,更适合日常使用。文人也有更多涉及香的诗句,如李白:“焚香入兰台,起草多芳言。”杜甫:“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白居易:“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宋元时期,香文化达到鼎盛,香已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宫廷宴饮、婚礼庆典、酒肆茶馆、书房闺阁等各类场所都会用香,政府对香药进行专卖,国际香料贸易也更为频繁。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就绘有“刘家上色沉檀拣香”招牌的店铺。明清时期,香文化保持和平稳发展,有香器具方面,除了铜质、瓷质的熏炉外,竹、木、牙雕的香筒也相当精巧。
165.jpg
  潜山彭岭出土的战国时期香熏
  这次展览中展出的四件陶香熏均为1992年潜山彭岭墓群出土,据《安徽潜山彭岭战国西汉墓》(《考古学报》2006年第2期)发掘简报介绍:该墓群位于潜山县城北2.5公里的潘铺乡彭岭村,合潜公路西则,属于低山丘陵岗地。彭岭墓群墓葬分布密集,由于农业基本建设,地下墓葬不断被发现,1992年前已有过抢救性发掘。1992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发掘清理了彭岭42座墓葬,共出土文物500余件,其中陶器400余件,陶香熏共7件,另有3件缺盖。
  在展出的四件香熏中,最精美的是第一件“黑衣灰陶香熏”(图1),通高11.5厘米,炉口径10厘米,圈足径6.8厘米。整体器形相当规整,器表质感细腻。炉身与盖为子母口扣合,盖面有三角形镂孔和刻划蝴蝶节状图案,中间亦有镂孔。而且这件香熏是黑衣灰陶制品,所谓“黑衣”是指黑色陶衣。古人在制陶拉坯成形、处于半干状态时用手和水将器物表面修饰平整,而为了追求美观,部分陶器表面会施加一层泥浆加以装饰,这就是陶衣。陶衣在新石器时代陶器中就已经出现,龙山文化时期特别崇尚黑衣陶,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延续。相比较而言,黑衣灰陶制作比一般灰陶当然更讲究,属于陶器中的高档产品。
  另外三件陶香熏,质地为一般灰陶,无黑色陶衣,胎质也比较粗疏,多为残破修复。但器身装饰还是颇有特色(图2),炉腹部及盖身一圈饰菱形或“米”字格式几何纹图案,盖面有镂孔,饰细密网格纹或多角星形图案,也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先秦、汉代的古皖地
  今天的潜山地区先秦、秦汉时期是古皖地。西周时这里是皖国的封地,春秋时期皖国被楚国所灭,但“皖”作为地名一直保留,西汉时设置“皖县”,建“皖城”,隶属于庐江郡。庐江郡共辖14县,东汉末年庐江郡治曾一度迁至皖城,也可见皖县在当时重要的政治、经济地位。
  从地理位置上看,彭岭战国西汉墓群距离皖城较近,出土文物较为丰富,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皖地的基本社会风貌。战国时期,皖地为楚国城邑,受楚文化影响,彭岭墓群的葬俗与出土器物都具有浓厚的楚文化特征,比如出土的一批战国和西汉铜镜,线条优美流畅,纹饰丰富多彩,具有楚式铜镜的特点。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彭岭墓群出土的一方西汉早期的石砚,并附有研墨的研石一块。安徽地区东汉石砚较常见,但西汉石砚很少发现,因此该石砚是一件极为难得的早期文房用具实物遗存。
  有香熏、有砚台,古皖人的文化生活不单调。来源:安庆晚报 刘东文/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手机版|虚假信息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 皖ICP备10015146号-3 )

公安备案号34082402000327 GMT+8, 2024-5-19 19:15 , Processed in 0.054906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