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TV里音乐资源一直是侵权泛滥的重灾区,很多KTV都在使用涉嫌侵权的音乐资源,...

[复制链接]

帖子
3933
威望
10 点
红花
1013 枚

手机认证 实名认证

木子心 发表于 2018-11-8 16:38: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科生不可不具科学素养,理科生不可不具人文精神。培养出更为完整的“人”,才会导向更完善的“社会”。
  近日,有媒体梳理汇集了教育部门、高校重视文科的消息:文科首次进入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北大筹集设立文科发展专项基金,清华大学建立文科资深教授制度,浙江大学举行文科发展咨询专家小组会议,武汉大学已召开了多届文科院长论坛……
  这些消息对于文科学者以及学生来说,确实是喜讯。但也照见了另一个现实:长期以来,相比于理工科,文科受重视程度有限。一个很直观的例子即是:我们有着体系完备且社会美誉度极高的两院院士制度,文科领域却缺乏对应物。
  从资源分配到社会认知的“重理轻文”,有着历史原因,比如建国以来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以及由此衍生的指导理念,导致政策、资源向理工科大量倾斜。同时,也有着一定程度的现实原因,比如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文科专业一度红火,“诗人”“哲学家”成为备受仰慕的身份,但在构建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由于文科的超然属性,在经济分工链条中难以找到实际接入口,因而热度很快消退。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之下,文科在教育体系内逐渐边缘化。
  今天重提对文科的重视,是对往日的纠偏。曾经“重理轻文”的逻辑,遵循的是实用主义,关注的是“什么有用”“产生什么效益”的具体问题。而对于行进至今日的中国社会,物质水准已有大幅改观,确实有必要展开与器物成果相对匹配的精神思考。文科即人文社会科学,主要着眼于“成为什么人”“塑造什么样的社会”等宏观命题,它的受重视也是社会文明程度提升自然而然的呈现,是社会发展带来认识层次深化、社会需求多元化的表现。
  放眼世界,在近代以来技术理性的狂飙之后,重拾文科教育已成国际学界的普遍呼吁。《中国科学报》曾刊发《哈佛校长:人文教育不可替代》一文,文中哈佛校长福斯特曾列举一组数据,“在国际上,大约55%的领导人持有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的学位,而75%的商界领袖都承认,最重要的职场技能都与人文学科有关,即:分析问题的能力、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能力和写作能力”,并强调“人文教育在大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对标世界一流水准的中国高校,也必须具备这样的认知高度,这既是大学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向大学本来面貌、中心内涵的回溯:高等教育的使命绝不仅是授以技术,更要面向学生乃至社会辐射人文精神。
  从历史的角度看,“文”与“理”在中国常呈现一种“较劲”的状态:过去一段时间以来,或许是“重理轻文”;然而将时针回拨久一点,“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君子不器”等古训深入人心,文人墨客的文献汗牛充栋,然而喻皓、毕昇等技术专家及其成就却记载寥寥。今天,高校再度重视文科,也应促成文科、理科摆脱此消彼长的关系,这不再是简单的地位升降,而是教育理念的一种重塑与深化:文科生不可不具科学素养,理科生不可不具人文精神。培养出更为完整的“人”,才会导向更完善的“社会”。
  来源:中国青年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手机版|虚假信息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 皖ICP备10015146号-3 )

公安备案号34082402000327 GMT+8, 2025-7-9 03:08 , Processed in 0.057772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