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学] 奉献无止境,真情践誓言

[复制链接]

帖子
11212
威望
0 点
红花
56034 枚

手机认证 实名认证

香山飞鹰 发表于 2015-8-28 11:31: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奉献无止境,真情践誓言
  —— 记潜山县水吼镇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李先云
  山水相映的滨河公路,鱼贯而行的自驾车队,徐徐进出的旅游大巴,熙来攘往的都市游人—— 这样红火热闹的旅游场景不止出现在安徽历史文化名山天柱山主景区,也一样地经常出现在位于主景区周边的潜山县水吼镇马潭村。而在目前已成功晋级为国家4A级旅游区的白马潭景区一线,当地100多名农家旅游从业者欢喜忙碌的身影,却是水岸明珠白马潭特色乡村旅游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就在这些土生土长、热情憨厚而又勤劳朴实的景区员工中,有一位年近六旬却精力充沛热情饱满的老党员、老村干,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白马潭旅游相依相伴了整整15个年头,他就是为众多人所熟知的同时也一直是格外令人钦敬的“白马潭天险河漂流”的发起人和领头人—— 李先云。
  富而思进,瞄准家乡好山水
  时间回溯到15年前,当时正值人到中年的李先云既是当地有名的乡村医生,又连续担任着马潭村党支部书记职务,城乡各地经济发展的热潮,与其所在地的马潭村的闭塞冷清和贫困落后的现状形成鲜明对照,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感和作为一名村支书的使命感,不断地挑战着他传统而保守的思维,灵魂深处的思想交锋无数次地激烈碰撞。改革开放以来,他和几任村干也曾前赴后继、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特色经济,并尝试发展过乡村企业,但由于偏远山区一系列特有的主客观原因,很难形成发展规模,无法带动大部分群众走治穷致富之路。而祖祖辈辈家住皖水河边,自幼喝着潜河水长大的李先云,在多年以来身背药箱行医于大河两岸村村寨寨的漫长行旅中,他深谙家乡美丽的山水资源和人文风景有着潜在的开发价值,一个并非冲动的想法始终在他的脑海里反复思考、反复掂量,只待他斗胆地说出来,并做出决策。
  这的确是一个艰难的选择。因为李先云是当地口碑极好的老村医,行医26年,不愁没有生活出路,何况他家里承包有基层供销社的一个村级门市部,还开有一家乡村药品店,家庭经济收入稳定,家境殷实而富足,是村里唯一不多的富裕大户。是“小富即安”还是“富而思源”? 是“一枝独秀”还是“万紫千红”? 而在他面临两难的同时,李先云则更多地看到和真诚关注的是村子里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农民的背影和许多留守村民充满期待的热切眼光。他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自己肩上担子的重量。于是,他终于在一个个相关会议上大胆提出了关于自筹资金、领头开发白马潭潜河竹筏漂流的想法和主张,决意要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业,组织和带领广大村民换个方式吃山水,让藏在深闺的优质山水资源发挥出全新作用,造福乡亲邻里,惠及农民群众。
  弃医从企,“冰点”漂流引客来
  创业之初,公司设在河滩上,家中多年来的全部积蓄连同借来的款项共30万元一起搭进去,年老的父母要跟他“拼命”,几十年的爱妻要跟他“离婚”,社会上也有不少好心人极力劝阻,而李先云“开弓没有回头箭”,心中只有一个执着的信念:不能老是守着家乡的好山水,端着一成不变的“穷饭碗”,只要紧紧依靠日渐兴旺的天柱山大旅游,精心打造别具地方特色的白马潭古徽商航道农家传统竹筏“逆顺”漂流, “我相信总有一天,会趟出一条符合乡村实际的产业富民新路子!”
  那些日子里,李先云夜以继日地奔走,既拜师求教,到其他景区学习取经,又招兵买马,发掘乡村旅游人才,许多党员和年轻人终于被他说动了心。于是,筏工队伍组建起来,新旧竹筏靠拢过来,农民导游讲解员选拔出来,自己掏钱请人拍照和制作的“白马潭天险河漂流”指南画册,也一一登门送达到省市县各家旅行社和旅游宣传部门。 老李的诚心感动了大小媒体和旅行社,在各级旅游主管部门的引导和帮助下,一条全新而冷僻的生态旅游线路,将白马潭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与山外的多彩世界连接了起来,一个“冰点”漂流景区开始亮相在美丽的天柱山脚下,一批批或多或少的省内外游客由天柱山进入白马潭,首次领略了皖西南潜河中上游黄金河段竹筏漂流的别样风采。
  白马潭旅游漂流让当地村民初尝甜头,但创业之路却伴随着太多的艰辛。身兼公司老总的李先云,除了每天要为公司运营和旅游安全操心挂虑,更为景区连接105国道唯一的一条8.5公里的狭窄道路而费尽心血、寝食难安。 他原先花8万元整修一新的水吼岭至白马潭村的砂石公路,一遇大雨就面目全非。每冲刷一次就要安排人力机械重修一回,而每与双休日和节假日旅游接待高峰期,该段道路则无法会车,就必须另外花钱租用本地车辆让游客“换乘”。为了这条唯一的村村通“旅游路”,老李曾经一次又一次地花空掉公司的积累,还借过不少的外债。有限的“畅通”和额外成本的“转车”,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公司的客流量,但热情坚毅的老李和他的员工们依然靠着特别优质的服务,和别具野趣风情的潜河漂流,在随后的岁月里不断地创造出可观的业绩。
  真诚践誓言,乡村旅游惠民生
  农家漂流的稳步发展,直接带动着白马潭乡村经济的快速提升。到了2007年,景区漂流旺季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达到三百人左右,70多位农民撑筏工每人每年可增收五、六千元,一些留守妇女、老人和放学的儿童在景区沿线售卖旅游小商品也能挣到可观的收入。村庄上有条件的人家先后办起农家宴和农家宿,青年村民李新建、方卫兵利用自家楼房开办的旅游餐饮业,年营业额分别提高到10万元以上,村里还有许多弱劳力也紧紧围绕旅游市场需求纷纷从事加工业和种养殖业。曾经滞销的山茶有了好销路,山林中的优质毛竹因为是制作漂流竹筏的好材料而身价倍增,农民空闲时间加工制作的“红军草鞋”、棕叶扇子、竹筒水枪,一度成为家门口旅游市场上的抢手货,而农户家庭日常产出的时令蔬菜、新鲜水果以及茶叶、板栗、土猪、土鸡等物品,也都因为乡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而紧俏。
  这一年,李先云又拿出自有资金并向信用社申请借贷100多万元,建成一栋建筑面积为1000平方米的“白马潭景区游客接待中心综合楼”,景区面貌焕然一新,各类型旅游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昔日蹒跚学步的“冰点”漂流,逐渐成为备受游客亲睐的热门景区,中央台旅游频道-旅游安徽板块授予白马潭为“五颗星”漂流,同程网-“同程•中国”授予白马潭“最受网友关注景区”。
  人人有活干,老李很开心。在他看来,公司是条船,群众就是水,因而他热心奉献无止境。老渡口的渡排坏了,他出钱换成新的;长木桥缺了几块,他出资请人补上;村里哪家有困难,他赶忙解囊相助。连续多年来,他坚持给村里五保户送温暖,钱物柴米缺啥送啥。抗非典期间,老李毫不犹豫地操起村医老本行,把公司老总的“特殊业务”临时托付给助手,自己则肩挎药箱连续30多天奔波战斗在非典防治第一线。他的无私与真情,令沿河两岸的数千村民和进入景区的八方游客暖心又放心,显示出一个老党员、老村干,一个当代乡村旅游人和县人大代表应有的为民本色。
  老总变经理,奉献无止境
  2010年前后,包括白马潭漂流在内的潜山乡村旅游业风生水起,大量民营资本开始进军乡村旅游业,一些弱、小、散的乡村旅游景区面临着优化整合和兼并重组,以适应新形势下乡村旅游业的规模化和规范化发展。李先云和他的天险河漂流公司也一样地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然而,这对于他来说更是一次难分难舍的艰难选择。从当年破草开荒办旅游,历经十年艰苦探索和拼搏,累计投资三百多万元,到如今已建成小有名气的“天柱山下第一漂”。这其间,他付出了几多辛劳和汗水,还承受过几多甘苦和酸甜,与景区难以割舍的深厚情感不能不让老李心生纠结,思潮翻滚。
  但一直以来十分爱好学习并勤于观察和思考的新型农民李先云,深知乡村旅游业的做大做强,既离不开资本实力的持久支撑,更需要走资源整合、优化布局和转型升级之路。惟其如此,才能更好地精心打造乡村旅游大品牌,才能大幅度地提升乡村旅游景区的接待能力,从而大量吸纳农民群众参与到乡村旅游产业中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规模化和集聚性发展,让更多的农民群众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共建共享、持久受益。“与之相比,个人的情感又算得了什么呢。” 服从大局,支持发展,李先云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机遇,以优于其它同类景区的收购价格愉快地同政府部门最先签订了景区收购协议。
  当新的“安徽水吼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于2011年元旦正式挂牌成立之际,50多岁的李先云面对领导和业界同仁的理解和宽慰,他禁不住地坦诚交流说,“公司就好比我养了多年的女儿,终于嫁给了一个好人家!”。 至此,原“白马潭天险河”、原“水吼莲花河”两家漂流公司在统一收购整合后,正式更名为“白马潭景区”。 稍后一两年,新公司又整体收购了原“水吼生态农业观光园”,潜河黄金河段旅游漂流航道一下拓展为30华里,景区总面积一下子扩展为75平方公里,景区基础建设总投资累计达到八千万元,旅游接待能力迅速提升到20万人次,旅游高峰期直接或间接从事乡村旅游服务业的人员上升到五六千人。农民筏工工资一跃提升为1.8万元,全镇乡村旅游业综合收入突破亿元大关。
  今日之白马潭,已成为天柱山下面积最大、生态更好、环境更美、服务更优,且集竹筏漂流、马术健身、沙滩越野、皮艇漂流、弹跳蹦极、户外拓展、露营野炊、农事体验以及农家乐、农家餐等众多旅游产品于一体的国家4A级旅游区,并以其旅游惠民、旅游富民,持续促进当地新农村建设和向周边辐射带动性愈来愈强等鲜明特色,而成为皖西南安庆潜山生态乡村旅游的靓丽名片、天柱山大旅游不可或缺的重要延伸和补充、风情古镇水吼岭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平台和幸福产业。
  在新公司和新景区,当年的公司老总李先云担任的是竹筏漂流部经理。职位小了,情怀依旧;环境变了,初衷不改。凭借多年的实践经念,老李一心一意地帮助新公司协调各方、排忧解难,协助新景区联络老客户、推出新产品、开展大活动、维护好安全。两年前,当他看到新景区客流旺盛,农家餐饮供不应求,又多方筹资一百多万元,建成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马潭山庄”,培训和招收当地女村民从事徽姑娘农家乐餐饮服务,由此缓解了景区农家餐的接待压力。
  更为可贵的是,近年当地许多美好乡村旅游点在起步开发的过程中,有许多村干和村民先后上门向老李请教指点,老李每每都是热情接待,并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所知所感和见解,无私传授给他人。甚至还多次抽出时间到其他需要帮助的地方传经送宝,热心协助当地干部群众因地制宜地谋划美好乡村旅游点的开发与发展,凸现出了老支书的无私情怀,靓丽出了老党员的奉献本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手机版|虚假信息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 皖ICP备10015146号-3 )

公安备案号34082402000327 GMT+8, 2025-5-1 06:53 , Processed in 0.055304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