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潜山] 记忆中的潜山木偶戏,抹不去的故乡回忆

[复制链接]

帖子
146
威望
10 点
红花
219 枚

手机认证 实名认证

潜晖初照 发表于 2018-12-19 17: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图片1.jpg
 木偶戏是戏剧的一种。旧时称傀垒戏,潜山地区俗称菩佬戏,托吼戏、扁担戏。是以艺人操纵木偶人演唱的民间艺术。据传潜山的木偶戏始于宋末,盛于明清,由不同时期的移民传带进来,经本土化而形成。较早的木偶戏有托举(杖头)、悬丝(提线)、漂水、髦儿戏、傩戏(大头娃)、艺术形态各异,表演技法多样。潜山是闻名的戏曲之乡,文化根基深厚。其木偶戏的衍生,流传,有渊源文脉可寻。唱腔丰富,程式古朴而独树一帜。作为传统戏剧,2000年7月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4年由叶庆提、叶有权父子表演的木偶戏《程氏下书》获得全国首届木偶戏展演大赛“金奖”。
  潜山木偶戏表演分为点戏、赶场、暖场、正场、谢场。农村地区大凡庄主人家婚庆、添子、建房、主亲上门,所点剧目多为吉庆内容。凑份子,一屋或上下屋共同出份子钱点剧目。也有点木偶戏艺人最拿手叫场的剧目。
图片2.jpg
  提前点戏,艺人一般作戏文温习,木偶衣饰装戴准备。木偶戏又称扁担戏,行头简单,一根扁担可转场,一头衣箱木偶,一头锣鼓道具杂什。扁担头悬一花菩佬,一面铜锣,遇到有人地方敲几下,吼几句戏文,媳妇儿童尾随一大串。庄主远远就知道唱戏赶场了。地点大多选在堂轩和稻床上,戏台一般由表演二张桌子两把椅子围棚,大的戏台高低两层,便于木偶人行走,腾跃。开场前暖场,又称打闹台,锣鼓点是急急风快长槌。
图片3.jpg
  等候观众和酝酿氛围。台前庄主按主客尊卑排座次,摆上干果茶水,只等开戏。为庆贺主人家,有“跳加官”程式,根据喜庆事项和要求而定,婚庆跳“和合二仙”、升学取得功名跳“魁星点斗”、寿诞跳“八仙庆寿”、“三星高照”。正场也称主戏,锣鼓止,角色出,先向天上三揖拜,称拜祖,潜地拜戏曲始祖唐明皇,又说傀垒戏的始祖是齐后主高纬。正本戏一般分4围,即辞行、赶考、落难、功成,构成情节较为完整的故事。相当于八股文的起承转合和说书的“起因、伸发、高潮、结局”段子。按程式除“4 围”外,另增“两找”(2个折子)。正戏前后往往有“打彩”、演到精彩处,或悲戚处,观众抛钱物上台。另有“讨彩”,以角色(旦、丑角)拎彩篮边唱边讨,戏文出自诗经:关关睢鸠把门口,在河之洲走出来;窈窕淑女来谢彩,君子好逑彩上来。
bb657e4d1eac49c6a53c7a4a00211279.jpg
  木偶戏实为程式戏,又显见在细节,如角色与父母交流前必有“老父(母)亲请上座,凭孩儿一拜”等套路。如交待时间如果夜晚,就有“听樵楼打鼓,已是三更。”潜山木偶戏演唱时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程式,但也融合北方鼓词,南方评弹的格式。如叙述故事用散文、记景写情用韵文,既有角色的说白,也有艺人自己表白,唱词有七言、十言参差互用。木偶人脸谱带有夸张和色彩的强调。红紫蓝白黑,红脸表示忠心,紫脸表示静穆,黑脸表示粗莽,蓝脸表示凶猛,白脸表示奸诈,和南北戏人物勾脸基本相同,潜山木偶戏流传至今,大致固 24 偶或48偶,角色分生旦净丑末,以整脸粉红勾脸居多,更多接近于近代话剧了。
  木偶戏演的剧目,旧称“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折”,实际上远不止此数。潜山木偶戏的程式渊源于悠久传统戏剧,可从中窥见原汁原味古代戏剧一些元素,但又区别于真正戏剧,更简约,更直白,更随心所欲,更符合近现代人思维模式,也就更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作者:朱邦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手机版|虚假信息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 皖ICP备10015146号-3 )

公安备案号34082402000327 GMT+8, 2025-5-4 14:54 , Processed in 0.058775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