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帖子
- 11329 帖
威望- 0 点
红花- 56254 枚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徽省天柱山石刻,上自东汉,下迄当代。洋洋洒洒,四百余幅。
年代之早,数量之巨,名刻之多,品位之高,在全国实属罕见。其中,有关抗日战争的石刻,不仅数量可观,内容丰富,更是刻中极品,弥足珍贵。
抗战石刻的分布,比较广泛。从潜山县城皖光苑到野寨中学校园;从南大门到小心坡;从一线天到主峰绝顶。零零总总六大板块,共计五十余幅。这些石刻,均在旅游线路上,游客沿途观光,一目了然。其中,前两处都是碑刻。或置于碑廊,或嵌于墙壁。人们触手可及,并能近距离的细品慢读。后四处都是崖刻。或在悬崖之上,或在峭壁之中。人们不可及,只能远距离的仰视观赏。
抗战石刻的内容,极其丰富。一是直接记述战事的。如藏于县城皖光苑的三桥阻击战碑刻,比较详细地记录了发生在潜山怀宁两县之交的三桥镇一带的抗日阻击战,抗日军民同日寇顽强拼搏、英勇杀敌的战斗过程。其中有名广西籍步兵少将江汉杰,力拼顽敌,血染疆场。二是记述战况的。佛光寺后崖的“南天一柱”巨幅石刻,题款写道:“大中华民国二十六年,日侵吾华。江浙鲁皖,冀晋绥粤,俱有寇踪。十二月,督师来此感题。杨森。”杨森当时是国民党二十七集团军司令,驻部安庆。安庆陷落后,杨森率部退居天柱山,司令部临时设置佛光寺。香火兴盛的佛教胜地,变成了抗战指挥部。凭借天柱山的崇山峻岭作为天然屏障,坚守抗战。而一线天绝壁上的“顶天立地”巨刻,是安徽省主席兼安徽省抗日自卫军总司令张义纯的题刻。张义纯在题款中写道:“民国二十九年十一月,抗日第四年,奉命率廿一集团军留置大别山脉,于敌后实施游击战争,游此志念。”三是督视战区,触景生情,感慨抒怀,刻石立志之作。如小心坡绝壁上的两幅石刻,均属此类。一幅是“一柱擎天”,为1940年冬,时任安徽省主席兼廿一集团军总司令李品仙所题。另一幅是“万岳归宗”,为1941年安庆专区专员兼保安司令范苑声所题。而天柱山主峰绝顶之上,还有一幅“中天一柱”的巨刻,则是国民党第五战区副司令员张淦所书。
1943年,张淦来皖督战,戎马倥偬,得暇游山。面对低云横渡群山之间,主峰兀立乱云之上,遂生豪情,一展笔墨,命工刻于主峰。半月之后,石工刻竣。张淦在副官陪同下,站在天池峰上,用望远镜审视良久,甚感满意。
欣喜之余,慷慨解囊,捐赠两百万法币,资助天柱山开发建设。四是昭忠表烈、慰祭英灵之作。这又集中体现在天柱山麓潜河之畔的野寨中学校园内。这里的石刻全为碑刻。野寨校园内,有一座抗日阵亡将士公墓。那是国民党第48军176师在皖鄂赣三省边邻地区与日寇作战,历经大小战役数十次,特别是安庆保卫战、三桥阻击战、九江之战等,影响卓著,以至于民间留下了“要吃鬼子肉,只有一七六”的民谣。历次战斗中,歼敌无数。但自损也非常严重,阵亡将士3600人。为慰祭英灵,在野寨这个背依天柱、面临潜河的地方,修建公墓。
公墓中央,树立有白崇禧亲书“陆军第一百七十六师阵亡将士公墓”的纪念塔。公墓周围建有忠烈祠、景忠厅、浩然亭、觉后亭等附属建筑。忠烈祠内四壁嵌有碑刻三十余幅。其中,48军军长莫树杰的题刻为:“为国家保障山河,抗战捐躯,洵不愧杀身成仁,舍生取义;闻鼙鼓缅怀将士,昭忠表烈,永难忘丹心贯日,浩气凌云。”副军长苏祖馨的题刻是:“负驽效前躯,碧血黄沙殉一死;遗骸正丘首,青山白骨共千秋。”这些石刻,是中国人民抵御倭寇入侵的历史写真,既有“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诗情画意,又有“一柱擎天、万岳归宗”的壮美写意。(徐霁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