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帖子
- 11213 帖
威望- 0 点
红花- 56037 枚
|
大年初一出意外,儿子成了“植物人”
2014年1月31日,是我国农历马年的大年初一。许宜尚一家祖孙三代共8口人,还沉浸在欢度春节的氛围中,一场灾难却降临了。晚上9时许,年仅35岁的儿子许望阳突发脑溢血。随即由“120”救护车送到县医院抢救。此时的许望阳已经昏迷不醒并完全丧失了自主呼吸能力,只能借助呼吸机维系生命。
因县医院条件有限,许望阳于2014年2月1日,转到南京鼓楼医院抢救。又于2014年2月20日,转到上海华山医院抢救。三家医院均作出了同样的诊断:“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右侧大脑前动脉瘤、高血压3级极高危组、肺部感染、ADL完全依赖”。医生已无回天之力,医院先后五次发出了“病危通知书”。
这一切发生得是如此的突然。当许宜尚和老伴杨照芳看着躺在病床上,已经成为植物人儿子时心如刀绞,泪如雨下。在父母心目中,儿子是那么的忠厚老实,那么的尊老爱幼。是前几天才从北京回家陪我们过年的啊!到家的时候又是那么的天真活泼,可敬可爱。而现在一家人千万次地呼唤着儿子的名字都无动于衷。一家人哭干了眼泪也无济于事,只能面对和接受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
上海华山医院主任专家赵重波告诉许宜尚:“你儿子许望阳脑部出血严重,生命垂危,已无生存的希望。即使做开颅手术但成功率非常小。建议保守治疗,待日后有好转时再做“大脑动脉瘤”手术不迟”。许听从了专家的意见,无奈地带着儿子又回到了县医院,从此开始了漫长的康复治疗。
祸不单行,屋漏偏逢连阴雨
儿子成了植物人,儿媳又不辞而别,多年的补鞋手艺被迫歇业。真是祸不单行,屋漏偏逢连阴雨。遭遇了接二连三的打击后,两位花甲老人的精神几乎崩溃。现在已经没有退路了,无奈之下只有挑起照顾儿子的重担。面对的将是用有限的生命,陪伴着植物人的儿子走完漫长的,也是痛苦的人生之路。
2014年2月21日,当儿子许望阳还在上海华山医院抢救,急需妻子护理照顾的时候,她却无情地抛下了病危的丈夫和6岁的儿子不辞而别,从此杳无音讯。母亲杨照芳仅100斤重的身躯,要照顾210斤重的儿子已是无能为力。照顾儿子的重担就毫不留情地落在父亲许宜尚的肩上。
许宜尚,2013年3月20日至4月3日,在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做了左肾坏死摘除手术。同时患有“右肾结石、右肾囊肿”的毛病,需长期休息调养,待择机手术治疗。现在身体每况愈下,也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现在面对的是:既要承担为儿子康复治疗重担、也要接受筹措资金的困难、还要为儿子的吃喝拉撒和生活起居操劳,面临的压力和困难是可想而知的。照顾孙子、外孙和操持家务的担子只能交给老伴杨照芳了。老伴患有高血压和心脏病,每天需要药物治疗。为此,老两口不得不含泪辞去从事26年的补鞋手艺,断绝了唯一的经济来源。
儿子,你一定要重新站起来
许宜尚身高1.69米,当过兵,在原基建工程兵部队当过班长。养成了吃苦耐劳,敢于担当的“班长精神”。在外面,他是一位受人尊敬的补鞋师傅;在家里,他又是一位善良的父亲、爷爷和外公。他是家里的主心骨,遇事爱担当。现在面对眼前发生的一切却又束手无策。为了儿子,他虽饱经沧桑但仍坚贞不屈。他心里始终揣着一个“梦”,无论如何一定要让儿子重新站起来,他坚信儿子也一定能够站起来!
面对人高马大,身高1.81米,体重210斤重,血压140/240,躺在病床上植物人的儿子,他乐天知命,迎接挑战。为了儿子他发誓要用“班长精神”去战胜困难,创造生命的奇迹。遵照医嘱,他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康复计划。一是饮食康复,以清淡少食多餐为主。二是生理康复,以按摩推拿为主,翻身为辅,保证每天不停的按摩和定时翻身。三是精神康复,以家人呼叫为主,放音为辅。旨在催醒其沉睡的神筋思维。四是家庭为主,医院为辅。为了节约费用,采取以家庭替代医院的办法,取得同样的康复效果。为此,他腾出一间16平米的房屋,因陋就简地购置、制作和安装了专用床、椅、吊杆、铁葫芦等设施。
为了落实康复计划,许宜尚每天早晨是天亮就起床,开始实施一天的计划安排。首先是给儿子清洗全身、排泄大小便、洗漱着衣后就喂早餐。然后就开始一天时间的康复治疗。为了防止四肢僵硬和肌肉萎缩,每天从早到晚不停地按摩推拿。特别是夏季,为了防止发生褥疮,每天24小时少则做8次翻身,多则十余次翻身,仅夜间就要做3次翻身,致使从未发生过褥疮现象。令其治疗的医生和护士都十分敬佩。
在精神治疗方面,父亲通过不停地呼叫儿子的名字、与他聊天、给他讲故事、为他放音乐等方式,帮助他恢复记忆。与此同时,许宜尚还借助儿子康复住院的间隙,认真观摩、虚心请教康复医生和护士的推拿原理和按摩技巧。然后一遍又一遍地在儿子身上实践、探索和摸索,换来的是一天取得了两天的康复效果。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四个多月时间的观摩学习,竟然学会了一套娴熟的推拿按摩手艺。能够独挡一面地为儿子推拿按摩,甚至是不用找医生就能替代康复治疗。
为了节约医疗费用,四个多月后,许又将儿子从县医院转到家庭“住院”。无论是在县医院还是在家庭,都是用同样的方案康复治疗。许宜尚,真不愧是当班长出身的兵。每天十几个小时悉心呵护,一人扮演了父亲、母亲、医生、护士和保姆五重角色。为了儿子,他日复一日,又周而复始地不停的推拿按摩、不停的端饭喂水、不停的排泄大小便、不停的清洗儿子身体……常常是累得大汗淋漓,筋疲力尽,虽然辛苦但从不放弃。他深信苦中有乐,苦中有甜,只有付出才能获得回报。
在父亲精心的照料和呵护下,儿子的身体开始一天一天地发生变化。有的时候,偶尔地动一下手指、眨一个眼、哼叫一声……都说明是身体在向外发出康复的信息。这一切使许宜尚看到了希望,为此他对医生说:我儿子一定会站起来。即使站不起来,只要他活着就让我看到了希望。作为父亲,想得最多的是在梦想“儿子,你一定要重新站起来”。
父爱如山,创造了医学奇迹
常言道“父爱如山”。但是,每一位父对爱的表达方式不尽相同。作为父亲,许宜尚在600多个日日夜夜里一直守护着儿子,晚上几乎是没有睡过安稳觉,身体透支仍不离不弃。所承受的精神打击、生理疾病、经济压力和家庭困难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最绝望的时候,是看着儿子没有苏醒的迹象,恨不得用自己的身躯去替代儿子。最梦想的时候,是希望出现医学奇迹,这一天却总是姗姗来迟。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4个多月时间的康复治疗,2014年6月16日早晨7时许,一家人惊喜地发现儿子的眼睛流泪了,眼珠开始转动了,慢慢地能够通过眼神跟家人交流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许宜尚鼓励儿子:“再眨一下,儿子最棒的,加油!”从此,许宜尚就坐在床前,通过这样的方式,一遍又一遍地呼唤着儿子的名字,鼓励着儿子努力、加油……
也许是父爱感动了上帝,儿子许望阳竟然一天一个样,天天都有起色。在父亲的帮助下,竟然开始坐起来接受喂食、喝水和做简单的上身动作。开始恢复听力,恢复记忆,回答提问,叫出父母亲和儿子的名字,甚至爱上了看电视……
父亲的辛勤付出,换来的是儿子奇迹般康复。6个月后,儿子开始借助外力坐上轮椅,开始配合父亲完成康复治疗。为此,许宜尚专门为儿子改制了一把能够移动的转椅,在转椅上洗澡、排泄、更衣。在转椅上锻炼身体、完成规定动作,辅助康复治疗。儿子是很听话的,每天总是按照父亲的安排做完康复动作,情绪也一天一天地发生变化。为此一家人企盼着“奇迹”的出现,梦想着有一天到上海华山医院接受“大脑动脉瘤”根治手术……
得知许望阳开始康复的消息后,医生惊讶不已,直呼自己从医30多年没遇到过的奇迹。而许望阳则憧憬着春天来了,下一步的梦想就是康复两腿,重新学会走路。作为父亲总是想:儿子,等你完全康复的时候,你想去哪儿就去哪儿!(虞义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