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学] 戏里戏外走王河——鱼网会母故事发生地访问记

[复制链接]

帖子
5348
威望
0 点
红花
87754 枚

手机认证 实名认证

潜山网 发表于 2019-11-20 15:03: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深秋的王河,田野依然橙黄绿紫,湖塘蓄水不多,让鸭群盖得严严实实。王河镇现有水面7500亩,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方老是王河梅湖人,他说今年秋旱少有,往年龙梅二湖与怀宁大洼连片,烟波浩渺,渔舟唱晚。王河不仅物产丰饶,而且人杰地灵,京剧鼻祖程长庚的先祖游寓安庆,被此间山水所吸引,遂定居于此,程长庚便是在王河程家井老屋出生的。传统戏曲《白扇记》又名《鱼网会母》,故事也发生在这“兼多淳厚之风”水网土地上。
  看过老戏的中老年人大都熟知《鱼网会母》的故事:前朝家住山西省永都石安县胡家庄胡开思,官至布政使,知任长沙府九年,任满告老还乡。月黑风高夜,官船行至洞庭湖口,遭赵伯大、赵伯二兄弟为首的湖霸强盗劫船,胡开思与侍从被杀,其妻黄氏、女金莲被赵伯大霸占作妻妾。黄氏咬手指血书,将婴儿胡金元抛入湖中,后被渔夫刘恩救起收为养子,取名鱼网。16年后,鱼网离家寻母,到潜江镇洪升当铺见到姐姐与亲母。黄氏授陪嫁白扇,要鱼网以扇为凭进京求外祖父搬兵。官兵发潜江,剿灭二赵,胡家报仇雪耻。后黄氏自刎、金莲入庵为尼、金元殿试补父职,全剧终。这是黄梅戏《鱼网会母》剧情,其它剧种情节略有不同,演饰的故事、人物设置基本相同。这类制止强暴、惩治恶徒的公案戏,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结局大快人心。因此,深受民众欢迎,常演不衰。此行,我们相继寻觅原剧故事发生地。
  戴家墩,位于天崇村戴湾村民组。梅湖畈中有一块高于畈田5-7米的高地,是明清以后戴氏族众集居地。最繁盛时住户达80余户,远望高地,竹木葱茏,新旧民房掩映其间,鸡犬之声相闻。我们从北面拾阶上墩。规整的房基格局仍依稀可辨,荒草中门框、门坎杂陈,瓦砾遍地。显然,大部居民已迁出,但戴氏祖堂的中进堂轩保存完整。说起鱼网会母,周边老人们都能插上几句话,说当年鱼网母亲黄氏被赵伯大抢亲后,为避人耳目,就被暂时安置在戴墩的大屋里。
  赵伯二伏刑地。戴湾村民组南约一里,有一大片平畈,70年代开了南北大沟,沟西有一块略高于平畈的土墩,艾草丛生,一株杨树孤立其上,寒鸦纷噪。寻问离墩最近的农户,他走到沟边,指着对岸的杨树说:“伯二家原住在墩上,官兵在家里捉到他,拉到外面乱刀砍了,替老百姓出了一口恶气。赵伯二人亡家破了,这里成了坟岗,75年开大沟平掉了。前面田畈还叫赵伯二畈。当先不晓得赵伯二是什么人,把屋做这里了。”
  马过水。离开赵伯二伏刑地,沿着大沟往西北行2里地就到牌楼河。我们下堤百余米,隔河见一古磴道从幽暗的树林深处延伸出来,到河床戛然而止。方老指说,这是牌楼河古渡口“马过水”。是旧时从河镇到梅湖圩的主通道。当年小鱼网请来的官兵,从这里骑马过河捉拿赵伯大。那时只有官兵才有马队,此地称“马过河”由来已久了。
  天灯坝。马过水对岸的河堤,即牌楼河东岸两闸间一段堤坝称“天灯坝”。由来是官兵马队过河后,擒住了妄图逃跑的赵伯大,当即押上坝顶,处死后打开头颅插捻子点了天灯。天灯一点震慑四方,梅湖圩地方从此清明了几十年。如今,天灯坝属天崇村东风村民组。1949年潜山解放的时候,周边几个村庄都叫“天灯村”,此地小学也叫天灯小学。至于天崇村的来历,本地有两个说法,一是鱼网母子团圆、报仇雪恨,结局是天从人愿;二是此地水网地带,涝灾频仍,百姓感戴皇天免灾活命之恩,定期举行崇天感地纪念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人丁兴旺。
  潜江与鸿升当铺。《鱼》剧情中赵伯大又名赵洪升,洞庭杀人越货后在潜江镇开当铺。原潜江在哪里?潜山与怀宁两县的界河——长河。长河发源于岳西境内黄茅尖、环经潜山境西南,自黑河口经黄泥港、母猪山、彭河渡至邬子岗入皖河。再由青山渡入长江,经潜山境全长18.75公里。历史上长河自黄泥港至邬家岗这一段习惯称潜江、邬家岗下的邬家口是潜河、皖河、潜江(长河)三流会合处,舟筏过往、水路繁盛,市肆林立,曾置镇名潜江镇。清代中期,泥沙渐淤、潜江镇始下移石牌与下游的江镇。古镇不乏当铺,至解放初,两镇当铺仍有3家。剧中赵洪升当铺是开在邬家口,还是江镇就无从查证了。
  给人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梅湖圩一带俗语,如指霸道、行为不端的人,就说,“他就象个赵伯大”;此地回击“狠人头”的话语是“不要伯大伯二的,哪个怕着你”;如比喻不要凭表面看人时说“挂红胡子不都是赵家人”(古妆戏中饰强盗挂红胡子)。除俗语外,还有一地民风特征。梅湖圩人本喜爱看戏,旧时,每年秋社与老历年都接戏班子进村唱戏,但点戏文就不点“鱼网会母”,究其原因,并不是忌讳赵伯大一伙在此地窝藏过,而是正直、善良的梅湖人疾恶如仇的民风使然。
  《鱼网会母》原名《白扇记》,是黄梅戏“三十六本”传统大戏之一,也是黄梅戏渐进发展过程中由“串戏”向“本戏”过渡时期出现的带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头戏。题材属于“报应戏”,现存《白扇记》脚本出自《民间故事剧本》是历代艺人口传心授,再经桂遇秋先生(晚清人)加工编制而成。《白扇记》取材民间真实事件,反映“善恶有报”的民众心理。全剧虽然充满流血、艰辛和悲情,但又洋溢着一种坚持正义战胜邪恶、积极奋发的精神,激励人们为正义而斗争。一百六十多年来,《白扇记》流行于大江南北,经久不衰,除黄梅戏外,还被搬上采茶戏、楚剧、荆州花鼓戏、滇剧、云南花灯戏等剧种的舞台。
  时代轮飞,这次乡野之访,我们仅从历史的雪泥爪痕中寻辨出少许几条印迹,不足以说明历史上发生在某地某个事件的全部缘由。况传统戏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此行目的就是为安庆黄梅戏之乡加以正名,提升人民群众新时代所需的文化自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手机版|虚假信息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 皖ICP备10015146号-3 )

公安备案号34082402000327 GMT+8, 2025-5-2 06:52 , Processed in 0.059207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