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卖货郎挑着他的竹筐来了,伴随着一声声清亮的吆喝。“鸡毛换灯草……鸭毛换胡椒啊”一声声吆喝,响彻山涧,飘荡在乡村小路巷中。在田地里劳作的人们往往放下手里的活计,匆匆忙忙往家赶,收拾家里不要的瓶瓶罐罐。卖货郎来一趟,实属不易。
我的老家在高高的山头上,从家走到山下的镇子满打满算需要一个小时。村里老人多,要买东西,都得去往山脚下的镇子,因此,那些小物件的买卖,多半还是靠着卖货郎。
摄影/朱邦振 人们聚集到了一起,手里多多少少都拿了几袋子鸡毛、易拉罐什么的,有的头上还戴着干活用的草帽,许是匆忙,来不及摘下。卖货郎的吆喝声由远及近,他的身影也在众人期盼的目光中出现了。他的肩膀上是一根细长的扁担,扁担两头挑的竹筐,一前一后。他的竹筐刚一放下,人们便一拥而上,抢着把手里的东西塞到卖货郎的手里。卖货郎倒也是不急,他从竹筐里拿出一杆秤,坐在石头上,声音依旧清亮:“一个一个来啊……不要挤……”人群似乎真的有序了几分。大人们交换的,莫过于一些发夹、针线等生活用品,而真正吸引我们这些小孩子的,却是那些水果糖和玩具。
大人们交易结束,又去忙各自的事情了。这时,卖货郎的周围多是小孩子。小孩子,多半是眼馋竹筐里的水果糖。拿着父母给的两三块钱,犹豫着是买糖还是买玩具。而我,终究难逃糖的诱惑,红红绿绿的水果糖,经过卖货郎那黝黑又满是沟壑的手,到我的衣兜里,直到兜里再也塞不下。竹筐里的宝贝可不只这些,那些漂亮的小发卡、头绳,抽一下就会转的木陀罗,可以编出各种花样的悠悠球,上了发条可以跑的玩具汽车……无一不是那时小孩子们所喜爱的东西。
后来,村子里修了公路,家家也都有了车,卖货郎来得少了,我印象中最后一次见到他,也是很久以前了。他坐在我家门口抽黄烟,两个竹筐摆在一边,无人问津。我给他倒了一杯茶出来,他笑着接过去了,却难掩落寞。他从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两粒水果糖,塞到我手里。茶喝完了,他起身拍了拍身上的灰尘,重新挑起两个竹筐,在夕阳的余辉里向着远方走去,吆喝声却仍然断断续续的在山涧中回荡……再后来,我是真的没有见过他了。我还是喜欢吃糖。后来吃多了,也觉得乏味。生活好了,什么时候想吃糖都可以,各式各样包装精美的糖躺在橱窗里任君挑选,竟是再也难找到儿时的那股甜味了……(作者:李巧针 本文作者系黄铺中学高二三班学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