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学] 为了孩子的微笑

[复制链接]

帖子
42
威望
0 点
红花
618 枚

兰馨三月 发表于 2019-12-2 14:30: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兰馨三月 于 2019-12-2 14:35 编辑
为了孩子的微笑
       电视 剧《且行且珍惜》中主人公的孩子,正在读小学一年级。由于老师和他爸爸的恩怨,在课堂上不管小孩怎么表现,老师都不找她回答问题,小孩很委屈很伤心。以至于后来怕老师,进而不喜欢老师。再到后来父母离异,导致小孩自闭症。我看后感触颇深。
      老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孩子的领路人。孩子的成长需要老师的引导,适当的批评教育是应该的。但孩子毕竟是非观点还不明确,这就需要老师帮他分辨,领他走正道。
        记得我刚毕业那会儿,满腔热情,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不足,更谈不上经验了。当时我带二年级语文兼班主任,一次平时测试发生的事至今记忆犹新:班上有个小男孩,个头不高,坐在最前面靠窗户的地方,很可爱,平时表现也还不错。可考试他试卷上错了好多题,我就问他是不是不会做。他没有正面回答我,只是仰着头跟我说:“老师,你不喜欢我,也不找我回答问题。”“怎么会呢?应该是你没举手吧 ?”我笑着回答。他有些激动了:“我举手了,老师你从我身边过都像没看见一样。”我努力地回忆着,没再说什么。沉默了好久,然后一把将孩子揽在怀里,笑着对他说:“不是老师没看见,是因为你平时表现都很好,老师想,不用找你回答问题你也会。老师怎么会不喜欢你呢?”他笑了,笑得那么灿烂,那么天真。很快订正完试卷跑回教室里。是啊,老师的一个笑脸,一个动作,一次鼓励,一次表扬,或许老师不经意,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尤其是低年级孩子。记得我的孩子在读一年级的时候,我正好赶上带她。记得有一次看图写话,把图画意思理解偏了,老师狠狠地批评了她,我也觉得很不应该。于是我也狠狠地批评了她。那时孩子胆小,可把她吓坏了。从那以后只要有看图写话题,她就恐惧,没有信心,一直延续了好多年。
       当然,要求老师关注每一个小孩,对每一个小孩的特点脾性都摸得一清二楚,因人施教,确实很难。但现在的学生就喜欢老师像父母一样关爱他,像朋友一样能和他交流,像兄弟姐妹一样和他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一起游戏。而且最好是他懂的你都懂,他不懂的你也懂,你要成为她心中的偶像。这样孩子们才会崇拜你,相信你,才会好好学习,好好听话。我想,如果我们老师能做到把每一个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尽可能的对他们多一点关爱,少一点责骂;多一点耐心,少一点急躁;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批评。或许会有意外的收获。
       老师的关爱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家庭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终身的老师。在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太重要了,父母的和谐、家庭的和睦都会影响孩子的发展。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家庭会培养出乐观向上的孩子,一个尊老爱幼的家庭会培养出懂事、孝顺的孩子。一个离异的家庭孩子大多会分两种情况:一是少言寡语,不喜欢跟人交流。因为他常常会认为自己低人一等,别人会瞧不起他。所以干脆把自己封闭起来,久而久之就更不愿意说话了。另一种就是干脆什么事都干,好事坏事对于他来说都一样。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别人对他的关注,从而得到家人的关爱。当然也有非常出色的,不过性格上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偏执古怪。
      我们做家长的,要让孩子在家庭中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关爱。父母尽可能的给孩子树立积极向上的榜样,尽可能的多一点鼓励,少一点责骂。一定要抽时间带孩子参观名校园,多给孩子讲讲名人的故事,陪着他一起看书,一起学习,陪着他一起游戏,一起玩耍,让孩子学习身边哥哥姐姐的良好习惯,让孩子感受到浓浓的亲情,从而激发孩子对学习和探索的兴趣。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性格习惯明显优于其它孩子,他会自信心满满。就拿我家侄孙女来说吧,小的时候他爸妈都很忙,她总是跟着爷爷的车跑东跑西,累了就睡在车上,很少有人陪他玩,故而胆小怕事。后来读一年级,年龄也比较小,再加上父亲不在身边,母亲一个人开店也很忙,每次作业不会做,问妈妈的时候,妈妈都会大声说她,她就吓得直哭。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把她带到我身边来读书。刚开始的时候,一说就哭,只要声音稍微大一点她就哭,作业不会做她会哭,有什么东西不吃她也会哭。后来我和老公总是陪她一起做作业,陪她一起看书,陪她一起看动画片,陪他一起游戏一起玩。她妈妈后来也尽量抽时间陪她一起吃她喜欢吃的,陪她一起玩她喜欢玩的。再加上老师的关爱,同学的影响,慢慢地有了自信心。还交上了两个好朋友,一个像我侄孙女一样忠厚老实,一个精明能干,他们三个人形影不离,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现在已经读初三了,成绩很优秀,管理能力也很强。这与这两个好朋友是分不开的,与家人的关怀是分不开的,与老师的引导和认同更是分不开的。在孩子心目中父母应该永远镇定,永远和善,富有爱心;永远知道用恰当方法管教孩子,不只是责骂和一味的追求分数;永远肯花时间陪孩子共同成长;永远对孩子抱有信念;永远愿意与孩子一起讨论问题。
      我们做父母的,不光要陪孩子一起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还应该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情况。孩子的身心发展是有先后顺序的,每个时期的要求都不一样,可大多数父母总想让孩子来完成自己没能实现的梦想,不管孩子喜不喜欢。记得那时我的小孩在我的班级里,同样的问题出现在别的孩子身上,我都能理解都能接受,唯独在我自己孩子这儿就放不过。我很快感觉我不能再带我的孩子了,我申请换了班。就像后来我女儿说:“妈,幸好我没在你班上念,不然我学不成,因为我怕你。”这些话虽然很朴素,但仔细想想,都是因为我们做父母的对自己的孩子估计过高,总希望他比别人要好一些,总想着所有的事他应该会,而且必须会。殊不知人的能力是有局限的,认识问题也不一样。孩子学得过多,对孩子要求过严过高,会适得其反。兴趣班要选择孩子喜欢的项目,这样孩子才会认真去学,才会学得好,也就是说,教育必须在适宜孩子的生理成熟度的基础上进行适时的训练,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过早或过晚,过多过严或一味地放松和溺爱,都会对孩子造成伤害。所以我们应该了解孩子敏感期的认知,不要狭隘的理解学习,刻意地要求孩子。孩子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参入的每一个游戏或活动都是学习,他们广泛的好奇心和兴趣也是一种学习。
        快乐比结果更重要,孩子在过程中得到的锻炼比结果更重要。就像我们栽花一样,只要适当的给她浇水、施肥、除草就可以了,水和肥多了,也会枯萎,也会开不出花来。孩子也一样,我们只需要在一旁静静等待着,适当的提醒,正确的引导。有一句话说得好,孩子要在等待中成长。当我们不去刻意追求的时候,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想让孩子笑起来,这需要老师和家长共同来实现。老师和家长需要好好沟通,需要做朋友,需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老师也不是神,也是一个普通的人。家长也不要认为孩子交给老师就万事大吉,要记住你是孩子的老师,还是终身的老师,为了同一个目标,共同努力、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IMG_20191128_222230.jpg
IMG_20191202_104526.JPG
IMG_20191128_153651.jpg
IMG_20191128_162120.jpg
IMG_20191202_104526.JPG
IMG_20191202_111002.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手机版|虚假信息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 皖ICP备10015146号-3 )

公安备案号34082402000327 GMT+8, 2025-5-2 08:49 , Processed in 0.052879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