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文分享] 大话中秋旧俗:摸秋、抡火把、祭月、团圆饭

[复制链接]

帖子
11212
威望
0 点
红花
56034 枚

手机认证 实名认证

香山飞鹰 发表于 2015-9-27 11:0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礼记》中载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到唐朝时,中秋赏月之俗盛行,并定为节日。拜月、吃月饼、观潮、饮桂花酒等都是常见的中秋传统习俗。今天,记者与您一起聊聊咱们安徽的几个中秋习俗。
  摸秋:最受欢迎的“偷”
  在今年已经65岁的郭宝国看来,孩提时代的游戏中,最令人难忘和回味的就是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趁着皎洁明亮的月光洒向大地,与村里小伙伴们一起去田间地头里“摸秋”。
  “摸秋”那天,严母格外宽容
  郭宝国是蚌埠五河人,出生在城郊界沟镇。“我母亲个头有一米八多,又高又壮,对我管教非常严厉。”郭宝国回忆,自己儿时十分顽皮,爱当“孩子王”,没少挨母亲的打。
  有一次,母亲听邻居说“郭宝国在外面害呢”,一生气跑到街上找到正在敲锣玩耍的儿子,一把揪住头发拖回家中。“真用绳子捆起来,吊着打。虽然我是家中独子,但父母对我管教很严。”郭宝国说,但一年中唯独有两次,母亲对孩子们会比较宽容,那就是春节时闹新年和中秋节时“摸秋”。
  郭宝国回忆,“摸秋”是当地大人和孩子们都喜爱的一种风俗,“八月半摸秋不算偷”。“摸其实就是偷的意思,只是偷字说起来不好听,所以都说摸秋。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农村瓜果都成熟了。”郭宝国介绍,摸秋就是在中秋夜晚,趁着皎洁的月光,大家一起去偷摘瓜果。
  “田地的主人都非常欢迎小孩子们去摸秋,哪怕瓜果已经开始采摘,也会特意留下一些果子给晚上摸秋的孩子。”郭宝国分析,果实丰收,主人们的心理是喜悦、自豪的,所以也希望与大家一起分享,摸秋就跟“闹喜”一样。
  “穷光蛋家,谁会去偷呢?”郭宝国说,如果中秋夜晚,谁家要是没有被“摸秋”,反而会十分失落,因为被大家以为“搞得不好”“连孩子都看不上”。
  第一次摸秋,摸了个大冬瓜
  农村的夜晚与城市不同,没有热闹的夜生活,村里人大多会早早地洗漱睡觉,第二天才有更充足的精力去干农活。
  “农村晚上黑得很,小孩们都不敢出门,只有八月十五这天晚上,月亮又圆又大,照得路都清楚得很。”郭宝国介绍,“摸秋”的孩子们都是成群结对的,通常还有一个“孩子王”来指挥大家怎么摸。
  “东家的石榴甜,西家的枣子好吃,北家的冬瓜个头大,孩子王对这些心里都是有数的,不是随随便便去摸。”郭宝国回忆,孩子们心中十分重视摸秋的成绩,摸秋结束后,会进行一番评比。
  “摘得果子最大、最甜,那就是冠军。那我们大家都佩服冠军,听他的话,这个人以后在一群人中会最有威信。”郭宝国说,小伙伴们同样非常重视摸秋比赛。
  而大人们也真心支持孩子们的游戏,会在中秋之前,给自家孩子准备一个布袋,用来装摸来的瓜果。
  郭宝国约在五岁时,第一次参加“摸秋”。年幼的他,心气高得很,也想在摸秋比赛中得到表扬。“我和小伙伴们跑了好几里路,找到了一个大冬瓜,长足足有八十多公分,一个人抱不起来,几个人扛着。往回走的时候,我们几个太小了,最后实在扛不动,只好放在路边。”郭宝国开心地回忆着儿时的趣事。
  大孩子领头,带小的到处跑
  “石榴、枣子、茄子、冬瓜、南瓜、花生、玉米都是我们摸秋的对象,看到什么,都新鲜。”郭宝国说,每年中秋晚上的摸秋,都是小伙伴们最期待的事。
  跟“摸秋”有关的小趣事,郭宝国都印象深刻。摸秋的小伙伴,年龄从5岁到18岁之间。“年龄越小的孩子,玩得越开心,跟着大孩子后面跑,欢得很。”
  郭宝国说自己喜欢与人打交道,爱管人,上学后一直担任班干部,“我当班长,老师都很省心,我把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
  郭宝国管理方面的才能,也发挥到摸秋上了,在十岁时,他就当上“孩子王”,指挥小伙伴们去摸秋。“孩子王”会把摸秋的小伙伴们进行分组,年龄大小错开,让大点的孩子领着小孩子去跑。
  郭宝国回忆,“个子矮的小孩,只能摘挂得低的果子。遇到石榴、枣子在树头上,很高,那就小的骑在大的肩膀上去摘。”
  郭宝国记得有一年,小伙伴们光想着摘新奇的,好在最后评比中露脸,不料把还没有成熟的花生给挖出来了。“中秋节时花生还在土里,没长好,孩子们不懂,把花生全扒出来了。那时的小孩,什么都敢玩。”在郭宝国的印象中,大人们对摸秋的孩子,都格外宽容,并没有因为孩子们毁坏了秧苗,影响了收成而生气或谩骂。
  感慨那些年,过节更有氛围
  据了解,摸秋的风俗在淮南、宣城等地也有,不过有些地方增加了一项“噘嘴”。“主人家欢迎孩子们在中秋节夜晚去摸秋,但第二天会佯装着噘(骂)几声‘昨晚谁来我们家摸秋了啊’,其实意思是告诉大家有人去自己果园里摸秋了,其实是表达一种喜悦。”郎溪的丁先生这样介绍。
  郭宝国说,自己1969年读高中前,每年都会“摸秋”,读高中就没时间玩了。1972年,郭宝国考入安徽农业大学,每逢中秋假期回家还会遇到村里的儿童们玩“摸秋”。
  “改革开放后,村里人人忙着挣钱,顾不上玩这个游戏了。”郭宝国回忆,儿时的中秋节晚上,吃月饼之前,父母会先将水果、月饼摆放好敬神。敬神完毕后,孩子们才能拿案板上的月饼吃。
  从五河县农委退休后,郭宝国就来到合肥带孙子。“现在条件好了,不用等到过节才能吃肉,孩子们连月饼也不吃了,没过节的感觉。”郭宝国感慨,还是小时候的中秋节好玩。
  “小孙子幼儿园就学英语,各种兴趣班,哪儿有童年啊。我们那时候多开心,小伙伴们在一起就像是一群小蜜蜂一样,成群结队地在田间地头跑来跑去。”郭宝国时常与孙子聊聊自己的童年和“摸秋”的乐趣。
  抡火把:外衣燎成“洞洞服”
  “小时候,每年过中秋的晚上都要玩火把,每个孩子都会自己扎火把。火把烧完了,小家伙们的衣服也都成了‘洞洞服’。”合肥市经开区居民孙永凤说,直到现在,她还时常与周边的人回忆年少时抡火把的场景。
  提前两周开始准备
  孙永凤是老合肥人,是原姚公乡十八岗村柏树郢村民组的。“那时候村子连着村子,我们村喜欢在村西头的空地上抡火把。”孙永凤说,村西头就是现在东海花园小区位置。
  抡火把的孩子一般是学龄儿童,因为太小了没力气,举不起来火把。“年龄小的,会跟着大孩子们后面,追火把。小学生一般都人手一个火把,而且这个火把通常都是自己扎的,提前两个星期就开始准备了。”孙永凤回忆,那时上学或放学路上,孩子们都会留意哪些蒿子适合扎火把,自己看中的,就会立刻跟身边的伙伴们说一声“这是我的,你们别砍”。
  等蒿子长得差不多了,小伙伴们就会提着镰刀去割。“要多准备一些蒿子,因为一晒干体积会变小。蒿子越多,烧得时间也就越久。”孙永凤说,她从小学开始就自己扎火把,铁丝固定不牢的时候,就请大人帮忙。
  火把抡得越久越好
  说到扎火把,孙永凤特别羡慕那些调皮的男孩子,因为他们每次扎的火把,烧得特别久,抡起来会形成一个很大的火圈,隔壁村子都能看得到。
  孙永凤告诉记者,年少时耍的火把有三类,第一类是用蒿子捆扎而成,第二类是用扫把头,缠绕废布条,浇上煤油,第三类是用竹筛子编成一个草圈,然后用铁丝勾着。
  中秋节晚上,抡火把必须要等到天黑透了,而抡火把并不是为了照亮,而纯粹用来挥舞。“天越黑,火把越亮。用铁丝勾着的草圈,抡起来非常好看,火焰大又亮。要是看到谁的火把大、火圈好看,大家都会追着他跑。”孙永凤说,小伙伴们抡着火把在田埂上跑动,因为跑起来有风,火把会烧得更旺。
  每年的那个晚上,一串串火把,在家家户户之间流动着,把整个村子都照得红彤彤的。
  闯了祸也不会挨骂
  大人们平时都不允许孩子玩火,唯独中秋夜例外。“合肥话说,小孩玩火‘来虽’(尿床),屁股打得吃亏。不过那一天,大人对我们的放纵都是默许的。”孙永凤说,每年也会烧掉一些草垛,但也不会招来责骂。
  “有的火把里面有塑料绳、皮圈,一抡起来,就会溅出火星子。跟着跑的孩子衣服难免被烫几个洞。一个晚上玩下来,小伙伴们的衣服都成了‘洞洞服’。洞太大了,回家要挨大人骂几句,不过这些也是在他们意料之中的。”孙永凤说,抡完火把后,小伙伴们会去地里找山芋,找个田埂缺口烤着吃。
  “中秋节稻子都成熟了,我们随手抓一把扔到火堆里,噼里啪啦,就炸成爆米花了,好香的。快玩好了,我们回家都要摘个扁豆,拿个豆角什么的。听奶奶说,当天晚上回家不能空手。”孙永凤回忆道。
  祭月:回归传统就是传承
  《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就是描述我国古代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如今,一些热爱传统文化的大学生们也加入中秋祭月的行列,希望能从这种仪式中拉近古与今的距离。
  祭月过程十分庄重
  叶紫云是合肥学院汉宣社的社长,作为社团里的传统,每年中秋,社里就会带着同学们一起祭月。在学校里找一块空地,案几对着月亮,上面是学生们精心准备的苹果、梨子和月饼,还有两根红烛和一个香炉。“夕月以夕”,祭月一定要在晚上,叶紫云和伙伴们会穿上一种款式为“褙子”宽松汉服,参与到仪式中。
  “拜月祈福,祝以文曰,水浴清蟾,凝光悠悠……”在读祝官的朗诵下,仪式也正式开始。“一般来说会有一个主献,两个献官,还有两个执事。”在祭月开始之前,执事会端着一盆水请主献净手,主献把一杯酒撒在案前,拜祭才能开始。“点香,然后先弯90度拜,插香,再伏地拜。”在主献的带领下,后面的同学都弯腰拜月。“佑我中华,风调雨顺,掬诚告奠,伏祈尚飨,祀事既成,诚祈夜光嘉飨。”祀事既成,祝告文就被拿去焚烧,这在古代也被看成一种与上天交流的方式。
  仪式后有传统活动
  同样参与过祭月仪式的还有科大的大四男生莫凡,去年他也参与过一次外校的祭月活动。“其实仪式是很短的,最多十分钟吧,但是需要很多的准备。”莫凡说,拜月只是一个开始,具有美好的寓意,用于调节活动的气氛。而之后的一系列活动,才是他最看重的。
  “随后就会有一些同学进行才艺表演,或者相互交流,分食月饼。”虽然参与活动的人,都身着汉服,但莫凡觉得丝毫没有穿越的感觉,说的都是生活中的高兴事和郁闷事,“我觉得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
  叶紫云也告诉记者,在仪式结束后,他们还会安排一些猜灯谜、画国画、投壶行酒等活动,用传统方式接着庆祝。“礼射是汉民族特有的民族礼仪,讲究道德引导,立德正己与君子之争,投壶即含礼射之义。”此外,还会在学校的河里放一些荷灯,寄托愿望。
  本身就是一种传承
  “其实我也并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但是照着做本身就是一种传承吧。”叶紫云毫不掩饰自己很多时候的困惑,不过每年的祭月仪式后,都会有一些熟悉的面孔出现在第二年的拜月仪式上。“我觉得环境的熏陶还是很重要的,不然只是吃一块月饼跟平时也没有什么两样。”叶紫云说,每个人心中都有小小的念想,在这个过程中,都会向月亮倾诉一种愿望吧,就她本人来说,此时也会格外思念远在广东老家的亲朋。
  莫凡告诉记者,去年参加活动那次,天气晴朗,晚上的月亮也格外清晰,赏月也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每个人赏月的方式不一样,有的需要吟诗作赋喝一点小酒,而对于我来说,静静的坐在那里,吃一点月饼静静欣赏就可以了。”
  团圆饭:“ 接力”掌勺的家宴
  离中秋还有好几天时,82岁的许奶奶和老伴就充满了期待,当天,他们会作为长辈出席一场中秋家宴。从公婆到自己再到儿媳,家宴的掌勺人一代代老去,但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的场景,却永远镌刻在每个人的心里。
  “一起吃饭就是过节”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许奶奶出生在肥东老家,家中姐弟三个,她是老大,作为大姐的她不仅包办了农活,还要照顾两个弟弟。逆暑迎寒,中秋时节的农活也特别多。“天一亮,我们就要去地里了。”收麦子、采棉花、摘豆子,如果这些田地里的农活提前干完,还要赶回家把晒干的山芋削成片,山芋稀饭是他们在一年剩余时间里,大部分天数里的主食。
  “所以那时候就特别盼着有节日来,可以吃得好一点。”许奶奶告诉新安晚报、安徽网记者,中秋当天,妈妈会用鸡蛋做个饼子,或者油炸一些面食作为早饭,晚上回家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饭,妈妈就会往饭桌上增添一道鱼或者肉,让孩子们多一点多对节日的期盼。“有一次,有个表叔在中秋的时候给我们家送了炸圆子,糯米做的,我们小孩都开心得不得了。”
  那时候生活的辛劳,让年轻的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吃月饼、赏月根本就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农村人哪有那么多讲究,在一起吃饭就是过节了。”
  第一块月饼让她泪流
  父母很早就离世了,这也让许奶奶的记忆里对爸爸妈妈做的家宴味道,渐渐模糊。“我19岁嫁给我老伴,在很长一段时间,中秋家宴都是婆婆做的。”三岁定亲,许奶奶的婚姻虽然被父母包办,但如今和老伴已执手60多年,她收获了一辈子的幸福。
  “一直到22岁我都没有见过月饼长什么样子。”许奶奶说,刚嫁入婆家,她很快生了孩子,每天做家务,日子也过得很辛苦,但她依旧记得自己吃第一块月饼的情景。“那年中秋我在家里哄着孩子,婆婆正在做中秋饭,公公不知道从哪里拿回来了一提糕点。”许奶奶说,只见他拿出了一块圆圆的、油亮亮的饼子递过来说,“你带孩子辛苦,第一块月饼给你吃吧。”
  接过月饼,许奶奶的眼泪一下子掉了下来,一方面是被公公的关爱感动,另一方面这也是她吃的第一块重油月饼:“里面有青红丝、冰糖块,特别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手机版|虚假信息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 皖ICP备10015146号-3 )

公安备案号34082402000327 GMT+8, 2025-5-1 06:53 , Processed in 0.051766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