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曲辕犁 于 2020-5-11 15:29 编辑
陶西屋老宅寻访记
图文/汪金保(原创)
那是农历四月初的一个晴和的午后,我慕名拜访105国道潜山城区至黄铺段的五里坂“陶西老宅”。我把车停在国道边的公交站台旁的树下,徒步经过一条田埂,便能远远望到这座老宅。
老宅成圆形,远观似一个蒙古包。
老宅子依山而建,小山树木森森;宅前是一口不规则的水塘,人群集居的村落门前一般都有一口塘,听老年人说,蓄水的目的除了灌溉农田,浇菜洗衣,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就是预防火灾,大旱之年塘里都要留足一些水,人称烟囱水,有火情时扑火之用,可见古人为其生存思虑缜密。老宅西面是农田,几只鸭子在农田里“嘎嘎”“嘎嘎”地觅食,掠过眼际的鸟雀,瞬间融入青山绿树、炊烟人家之中。此时此刻,农家田园生活的惬意油然而生。
老宅主人陶高杨先生早就站在大门前迎接,陶先生从事律师职业,现已退休赋闲在家。随着他的引导我走进了老宅,进门后是一条窄巷,巷壁上镶嵌着花格木窗,古朴典雅。巷道两边是大小不一,参差不齐的房子,风格独特,与常见的古建筑风格迥异有别。再经过一条巷就到了厅堂,厅堂正中的桌子上摆着水果饮料还摆放着农家过年时才有的“桌盒”,热情好客的主人指着“桌盒”里的糕点说,这是自家制作的,不停地劝我尝一尝。确实脆香可口。
环视四周,厅堂南面有一个天井,有通风采光之用,以此弥补老宅没有窗户的不足。天井下方是个排水池,积蓄的水通过涵洞排出去。厅堂四周的墙壁是青砖砌成的,结构坚固。厅堂北面的墙壁上挂着许多照片,陶高杨先生指着两张大的个人照向我介绍说,这是他的父亲和母亲。
父亲陶砚(1907年―1960年),字礼耕,号鸿渐,潜山县古井乡五坂村人。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毕业于安徽大学政治经济系。他一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大学毕业后,即在六邑中学任教。抗战期间,先后在省立一临中、舒城晓天七临中、六安毛坦五临中、六安县立中学、太湖师范、立煌(今金寨县)流坡撞第一临中和省立高级商业学校(校址在霍山县)任教。
抗战胜利后,除1947年在潜山农职任半年校长外,均从事大学教学工作。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任安徽学院教授,1948年到解放任安徽大学教授。后因身体抱病,一直在家休养治疗,于1960年9月病故。
先生思想进步,才学渊博,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在舒城晓天第七临时中学任教期间,曾营救一名女共产党员何为,使其免于遇难。在著述方面,有《农村经济研究》等书。(以上文字来源于《安庆地区教育人物志》)
通过照片和材料的了解,当年那个思想进步、才华横溢、风流倜傥的陶砚,满怀赤诚地支持着红色革命的光辉形象跃然眼前,不禁心怀敬畏之意。
陶先生又指着一张年轻英武的军人照片说:“这是我的哥哥,名叫陶高贤,后改名叫陶树人,1928年8月14日出生。解放前在安徽大学读书时要求进步,参加二野战军解放大西南,后一直在云南工作。”说话间他翻出了哥哥的军人证书,中国人民解放军昆明陆军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还有建国七十周年纪念章照片,脸上洋溢着一种自豪。
此时我对这个家族不禁油然而生一种敬意,这个家族中有一种精神,那就是崇尚知识,追求真理。
从厅堂出来后,主人陶先生把我领到一间小厅堂,指着两幅对联说:“这是儿子结婚时他自己写的。”对联是“天下皆春,人间改岁”“春晖遍草木,佳气满神州”,字体遒劲,洒脱,字如其人,虽未谋面,可以想象到年轻人的青春活力,聪明能干,由此可见陶家人才辈出。
与小厅堂相连的是大大小小的一些房间,它们相连成为一体,可建造时间不一,如何考虑其衔接排水,这是一个难题。主人引领我看了两间房子,屋顶上有一角成立体三角状,人称盘架,是为了排水的,正因为排水系统科学,虽然墙壁是土砖砌成(只有大的厅堂墙壁是青砖),几百年仍完好无损,这种建筑构造繁杂,可见古人的聪明智慧。
走出老宅,我终于明白,陶高杨先生夫妇两人为什么还守着老宅,尽管县城省城都有宽敞明亮的房子,因为老宅维系着一种精神,我想,这种精神应该传承下去。
一座老宅就是一个家族的精神图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