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聊聊公筷公勺
文/汪张根 (原创)
所谓公筷公勺,顾名思义,即多人聚餐时,桌面上配备的两份筷子和勺子。公筷公勺是大家共同使用,另一份则是自己使用,即私筷私勺。公筷是将盘子里菜夹到自己的碗里,而不能直接放进嘴里,夹菜放进口中的只能用私筷,公勺也是如此。
最近,安徽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修订后的《安徽省食品安全条例》,提出推行分餐制和使用公筷公勺,规范了食品生产经营行为,还加强了对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的监管,明确规定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或存在可能引发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紧急情形的,政府部门责令暂停生产和销售,并依法召回流入市场的相关食品和食品原料。可见,《条例》真正体现了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珍惜生命的核心思想,这次疫情也作了最好的诠释。
当然,传统的中式共餐习惯在人们的心目中已根深蒂固,一时难以接受,这也情在理中,无可非议。但凡每一个新鲜事物的出现,都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由质疑、默认、释疑、接受和遵守的过程。说穿了,就是观念的转变,理念的更新过程。正如十几年前,我们国家提倡和推行火葬一样,当时人们也难以接受,甚至有抵触情绪,老人茶饭不思,儿女们于心不忍,工作曾一度举步维艰,而现在老百姓非但响应,而且积极参与。
或许有很多人以为使用公筷勺,只是简单地防止别人把病传染给自己,这是一个误区,它也防止自己可能的疾病从自己身上传播出去,以防对别人造成极大的伤害。这几十年中,我国发生两次重大疫情,零三年的非典和这次新冠状病毒肺炎,党和国家举国防之力,以最快的速度和极短的时间控制了疫情,这充分说明党把人民的生命安全看得高于一切。
通过这次疫情,对于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减少病从口入的风险,应该有一个全新的思考和定位。
一菜一筷见文明,一汤一勺拥健康。提倡和实施公筷公勺,事虽小,意深远。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共同营造文明、健康、节俭的餐桌文化,公筷公勺必将走进每一个饮食场的,并期望走进每一个家挺。使之成为世代相传的良好的生活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