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社会文明程度越来越高。厕所虽小,却是衡量文明的重要标志。关系到每个人日常生活质量的厕所,近年来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上世纪70年代,我家的厕所很简陋,是用竹篱搭成的篱笆房,“墙”上大大小小的缝隙透着光。屋子里面挖一个又大又深的坑,坑里再埋上一口大缸存贮粪便,缸上架着两块用来踩脚的木板,里面臭气熏天。难怪爷爷奶奶叫它“茅司”。
夏天来了,蚊子开始多起来了,上厕所也麻烦了。你总是要用手不停地来回扇动驱赶蚊子。蚊子多了,蚊子的幼虫——蛆也多了起来。地上、缸里到处都是蛆,真可谓万头攒动啊!如果你去急了,没注意的话,你就会把蛆踩爆。蛆一旦被踩爆,就会发出“呱”的声音,令你鸡皮疙瘩掉一地。你上大号的时候如果拉出的大便太大、太硬的话,就会把粪缸里的污水给溅出来,有的甚至还带有一点粪便的渣子。
冬天来了,虽然蚊子和蛆都没有了,但是在严寒天气里上厕所仍是一个大问题。下雨天打着伞或全副武装,下雪天,墙上大大小小的缝隙里时不时地冒出几片雪花飘到你脸上,让你冻得全身直哆嗦。等你上完厕所出来时,别说屁股,全身都冻麻了。
到了80年代,父亲煞费苦心,在对房屋翻盖时,把“茅司”移到屋后,借着屋后的一面墙,再用土坯砌上两面墙,形成三面墙,然后用山上的松木把相对的两面墙连接在一起,上面用稻草铺顶,对没有砌墙的一面特地挂上母亲熬夜编好的一条稻草帘子,这样一间安全可靠、温暖舒适的土厕所就建好了。由于方便时比原来舒服多了,我常常会幸福地带上一本小人书“占着‘茅司’不拉屎”,害得大人要经常喊几遍才肯出来。印象中,母亲常低声念叨:“茅司”又满了。于是,母亲就用“浇瓢”把粪便舀到粪桶里,再挑到田间或菜地里浇庄稼。
到了90年代,“茅司”变成了“茅房”,为了发展养猪业,我家厕所又改建了一次,就是两边建猪圈,中间建厕所,有利于收集人畜粪便做肥料,因此,人类的高级动物和低级动物有了共同的排放点。
如今,吃好饭,上个厕所,睡好觉,是忙碌的人们最渴望的三件事。上厕所的品质也在逐步提升。今年我家对厕所进行了一次革命,在对家中房屋改建时,特意对厕所下了一番功夫。兴建了三格式厕所,墙壁和地面都铺了瓷砖,天花板做了吊顶,安装了抽水式登便池,并安装了电扇、电灯、洗手池,厕所提高了一个档次,变成了卫生间。
岁月如歌,往事如烟。厕所,见证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进步。(李生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