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新闻] 潜山市省保单位系列宣传之三一一余蟹形老屋

[复制链接]

帖子
22
威望
10 点
红花
498 枚

手机认证 实名认证

我佛慈悲 发表于 2020-7-10 17: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我佛慈悲 于 2020-7-10 20:05 编辑
mmexport1587088347959.jpg
     余蟹形老屋,故名思义,是余家祖上在象螃蟹一样的龙兴之地上修建的一座徽派建筑。这座老屋原来占地十余亩,大小房间百余间,左右共有三条走廊,天井共二十余个,走廊两边都为余氏后代居住,共五十多户。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已不满足拥挤的居住环境,纷纷迁移到山上建起独栋平房居住,或在原地扩大规模重建,居住条件与之前已不可同日而语。而老屋也就仅剩下目前尚存的建筑。
a1bba0b4521ee2c998682a2e1daa006.jpg
  这座老屋气势宏伟、风水极佳。天朗气清,前望有天柱山作为屏风,侧视有大小滆围绕,加上大墩小墩点缀,余蟹形老屋就仿佛座落在一朵莲花之上。各位看,这水滆长有一公里多,中间有两条道路相连,是不是象三节莲藕呢?而大墩小墩分明就是莲藕伸出水面的莲叶了。至于蟹形的由来,虽然因年代久远,风雨摧驳,早已看不出螃蟹的模样,但据老人介绍,解放初,螃蟹的两只眼睛,两根大鳌还是清晰可辨的(汤三斗和…)。厢柜后面一条山埂直通后山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才挖掉,据说这是龙脉。因此大家现在看到门口这个水塘的水是红色的,据说是因为将龙脉挖断了,是龙吐出来的血。
142ee6a4a6ffa0384ce352f4563ce13.jpg
  老屋始建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据族谱记载,先祖大节公初居此地,至宗钺公考上国学生后开始龙兴。特别是宗钺公的儿子一翰公和孙子道谦公先后考中举人后,宗钺公便遍请附近的能工巧匠,遍觅江南的木材石材,前后花了三年时间才建成此屋。此屋落成,曾经在本地轰动一时。瓜瓞绵延传至今天义字辈,已达十五代。(家族派系有诗为证:文元伯子玉,好可大光宗,一道常溪远,万世庆昌隆,礼义承先德,经书绍集成……)
IMG_8130.JPG
  余蟹形老屋采取明七暗九形制修建。先祖世首公曾有一首七律专赞,开头两句就是:相度阴阳思典定,帝都民宅等经营。可见,在当时朝庭规定九进制为皇家专享的情况下,此屋能以明七暗九的形制面世,说明当时余家的势力和影响是非常之大的。听老人说,旧时在潜山从五庙走路到油坝,余家只借人家五分地的路,其余都是余家自己的田地。
IMG_8127.JPG
  门前这四副旗夹,原本是有五副的,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因为破四旧被扳倒后,人们把她放在这门口塘上作为洗衣服的跳板弄丢了一副,至今找不到另一副的下落。据说当时落成后,门前五副彩旗迎风招展,不少十里八乡的人都来看稀奇,更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教育后代的鲜活旗帜,夸贊余家出了大人物。
IMG_4976.JPG
  第一进的门槛,原来是一根一丈多长,八寸见方的青玉石,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被文物贩子盗走。有的说已被偷运出境,有的说在广州被拦下,至今下落不明。这也成为老屋修葺时无法修复一大遗憾!
mmexport1587088573637.jpg
  第二进门前这对石鼓灵性十足。在上个世纪老屋遭殃时,她也被从基座上推了下来,仿佛失去生气,青石成了白石。现在人们把她原样安装好,她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变成了青黑色。特别是每逢下雨前,她浑身都会沁出汗珠。所以当人们看到石鼓流汗,就知道老天马上就要下雨了。这比现在先进的天气预报都准。
IMG_8140.JPG
  从第二进进来,这里是玄关。玄关左边是接待室,里边放有椅子和茶几。当时,里边每天有人在这职守,烧水泡茶。有客人来访,职守的人无论访客自己认识不认识,要先将访客带到接待室,请坐泡茶,然后持访客的帖子进去里间通报。主人愿意见访客,由职守人带领访客进去,主人不想见或者没空见,职守者要想方设法将访客打发回去。
IMG_8132.JPG
  大家可能感觉好奇怪,这大门和大厅怎么不在一条直线上?这里有个故事。古代人修房子,都是将主体修好后,再择良辰吉日安装大门。蟹形老屋修建时也是这样。本来大门与大厅门是一条直线的,据传,当时一翰公正在京城参加殿试。就在第二天要安装大门时,一翰公的妈妈陈婆婆头天晚上作了一个梦,梦见京城前来报喜的人骑着高头大马下来正在现在的大门处贴喜报,于是家人决定将报喜人的下马和贴喜报处作为了现在的大门。可不其然,一翰公果然高中。
IMG_8133.JPG
  从玄关进来便是大厅。我不介绍大厅,请各位回头先看看这面照壁。这面照壁是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部分。整面照壁都是由特制的青砖加糯米石灰勾缝,古风古韵。门的正上方这副汉白玉材质制做的“履中蹈和”四字则是先祖留给后代的家训,提醒后代要永远坚持走正道,要团结。
mmexport1587088568728.jpg
  再看大厅。整个大厅由八根石木材质的柱子支撑。柱子底部有石?,前面这两根柱子略粗,为整根圆木材质,后面几根略细,为八角形青白玉石材质。两两相交,前面四根支撑斗栱,中间四根支撑柁梁,后面四根也是支撑斗栱。整个上部全部为卯隼结构。中间的大梁彩绘龙凤呈祥图案。两边墙壁原来全部为木质鼓皮装饰。整个大厅雕梁画栋,显得格外富丽堂皇。上端三块牌匾分别为雍正和乾隆皇帝所赐。中间的《绪高三谏》是乾隆皇帝表彰一翰公在中举后被勅授文林郎,于广东省东莞知县任上针对当地的经济社会情况,曾给皇上上过三道奏章,表现出极高的智慧和治理能力,深得皇上欢心的故事。左边的《节寿双高》记载的是雍正皇帝为表彰宗钺公的夫人陈婆婆相夫教子,儿子一翰公和孙子道谦公都考中举人,儿孙两代都在朝庭为官的功德,而被赐为五品诰命孺人的历史。右边这块《甲度和丸》的牌匾是乾隆皇帝所赐,是为了表彰宗钺公全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良好家风。
IMG_3034.jpg
  大厅两侧的这副对联为先祖世首公所撰。世首公是清朝末年丁酉科进士,曾任湖北建始县知县,被世称为安庆小圣人。他到建始县上任前,听说当地治安状况非常不好曾化妆在乡下微服私访三个月,上任后以宴请名流乡绅为名,将当地恶霸地痞全部诱捕诛杀。其中之一据说是湖北总督的外孙,有人劝公放他一马,以为自己留条后路。公愤然不允,诛杀后即辞官回乡,从此再不为官。这副对联是世首公代表余家跟郑家争夺梅城雪湖的所有权,在省城赢得官司后,高兴之余,写下的,即:昔时濂溪观莲金理明言通慧界,今日雪湖品藕髦年高唱入云端。上联说的是宋朝周敦颐(世称濂溪先生,故有濂溪观濂,修复时写成濂水观莲是错误的)写的那篇著名的《爱莲说》: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故说金理明言)。下联则是反映世首公在赢得雪湖官司后的高兴心情。当时世首公已近九十岁,赢得雪湖官司是为家族做出了重大貢献,焉能不叫髦年高唱呢?
IMG_3045.jpg
  往前走,大厅到这里突然收窄。原来这里是有三扇三进门,中间为中门,平时不开。只有重要客人来访才打开中门迎接,或者是家族有红白喜事才打开中门。平时家族中人进出都是走两边小门。这三进门的门槛都很高,大概在六十公分,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小孩到大厅吵闹,因此一般五六岁的小孩是不能轻易进入大厅的。特别要介绍一下出大厅最后这道门下的石槛。右边很明显的一道象人们手术后刀口痊愈的疤痕。实际上这块石槛在上个世纪是断过的,是本村黄老屋的杨瓦匠在此路过见石槛不平,一些小孩站在上面故意揺晃,他便出于好心,捡了一些碎砖头将其垫好,不知不觉间,这块石槛便自己长好连接起来了。发现长好的消息传出后,方圆百里的人都跑过来看稀奇,甚至一度认为这是块风水宝地,石槛下面的泥巴能治癌症,不少家有病人的,趁着夜色前来盗挖石槛下面的泥巴,导至石槛之下一度悬空,家族里的人不得不出面保护。
IMG_3043.jpg
  最后就是堂屋了。这里是贡奉祖先灵位,烧香祭拜的地方。从迁潜一世祖开始,左绍右穆,都贡奉有灵位。逢年过节,尤其是每年春节的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凡是从蟹形老屋迁出的大节公后人,都要来烧刀把纸,放挂鞭炮。面对祖先,裔孙们无不怀着虔诚的心,祈求祖先保佑!同时到这儿也是为了斋戒沐浴,接受教育。大家转身看后面照壁上《日升月恒》这四个字,相信我不介绍大家也知道是什么意思吧!在中华文化里,日是代表男人,月自然就是代表女人了。就是教育后代,男人要有理想有抱负,多学知识,追求进步。女人就是要勤俭持家相夫教子守护贞节。虽然现在看来这个观念有点紆腐,但其现实意义仍然有其闪光的地方。
IMG_3042.jpg
  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余氏后人都视读书为第一等好事,积善才能成就几百年人家,好学上进,发奋图强。贤儒名士,多出此宅。据族谱记载,屋下曾出一进士,五举人,八贡生,三知县,县丞县尉九人,四品至九品军功二十九人,秀才和国学生一百七十余人。解放后,大学生,硕士,博士更是层处不穷。目前仍有两名师职干部在军委统帅机关工作。
IMG_3035.jpg
IMG_3020.jpg
(图:余叶茂 余文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手机版|虚假信息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 皖ICP备10015146号-3 )

公安备案号34082402000327 GMT+8, 2025-5-4 05:31 , Processed in 0.053030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