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故事] 挑起乡村振兴“金扁担”

[复制链接]

帖子
5283
威望
0 点
红花
1324 枚

手机认证 实名认证

曲辕犁 发表于 2020-7-20 16:5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站在2020年的盛夏,回望黄铺发展的来路,仿佛历史赋予了我们一面神奇的长镜......
  村干部说:“特色产业和美丽乡村建设让村子美了,也让村民们忙起来、富起来了。”村民说:“有事做,有钱挣,环境也好了,再也不用愁了。”
  把历史的镜头对准今天,在万亩稻田中眺望,于乡间小道中穿梭,闻瓜蒌之芳香,察油茶之长势,瞅白墙灰瓦之炊烟……“金扁担”越挑越稳,一幅生态美、村庄美、生活美、乡风美的“富春山居图”正在黄铺徐徐铺展。
1595208936809380.jpg
  特色农业蔚然兴起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农民对产业兴旺的朴素追求。产业旺不旺,就看农民的腰包涨不涨。
  清晨,古井村“脱贫之星”程公节扛起锄头,沿着平坦的村道步行数百米,来到承包的水田里开始忙活起来。500余亩水稻长势喜人,放眼望去,连片稻苗在阵阵夏风中荡起层层绿浪,丰收在望,预计纯利润能达到每亩300元。
  当“黄土地”遇上“黑科技”,又会迸出怎样的火花?在陈桥村丰泽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户陈哲元喜悦地说道:“我今年流转了1800多亩农田,从2018年开始全程机械化操作,农忙时节,一台无人机相当于60多个劳动力的一天的工作量!”“有了这些设备,即使遇到干旱天气,也能实现丰收”。从传统的“镐锄镰犁”到智能化的“金戈铁马”,机械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让农民的“金扁担”挑得越来越好。截至2019年底,丰泽合作社年营业额达千余万元,利润120余万,辐射带动周边农户509户。
  无独有偶。近些年,黄铺村开展“三变”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将山场与田地集中流转,先后建成油茶、瓜蒌、花卉苗木、葡萄、蓝莓、马尼拉草坪等基地1.95万亩,带动农户入股拿分红、务工增收入。2019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298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万元。
  这只是该镇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如今,望虎园林、经汇油茶、传文瓜蒌、川鎏基地、秦河生态观光园等多个大型现代农业产业区初具规模,以油茶和花卉苗木为主导产业,农旅融合发展。现在,每逢节假日,有不少人自驾来到黄铺,或漫步田野,感受乡村的宁静美好;或是到旁边的农庄里采摘瓜果蔬菜,体验一场亲子盛宴。
1595208936668947.jpg
  告别“晴天土雨天泥”感受“四季花常开”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农村美不美、环境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也是农村“筑巢引凤”第一关。
  时光追溯到十几年前。“黄铺是个泥巴冈,泥土板结禾不长;三天不雨苗发黄,下点急雨遍地浆;走路略微有疏忽,必定跌倒滚泥浆。”这句顺口溜听着都让人心酸。
  道路交错纵横,绿色点缀其间,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有序的徽派建筑群,呈现出新农村的美丽图景……如今,我们看到的是生态田园,是农家情趣,是现代新村的美。
  这一蝶变缘于近年来的美丽乡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
  “让每个黄铺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既是镇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初衷。近年来,我镇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助推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镇长涂国军说。
  按照“整镇推进、梯次提升”的建设思路,实施“一改、二保、三清、四拆、五化”坚持整治与保护并重,因地制宜,连点成线、以线串面,不断扩大美丽乡村覆盖范围,全力打造整洁、便捷、舒适、宜居的人居环境,着力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目前已建成7个省级中心村、2个市级中心村、3个县级中心村和36个自然村庄整治点,成为全市美丽乡村建设两大“网红打卡地”之一。
  环境整洁,风景绮丽,是这片土地的多彩身姿;物华天宝,民风淳朴,是这片土地的隽永品格;文明和谐,生机勃发,是这片土地的激扬旋律。
1595208936709214.jpg
  “扶一把”共奔小康路
  人间烟火气,最抚百姓心。在黄铺,人们对小康的感受真切而充实。
  地处偏远的和平村,作为该镇唯一的一个贫困村,基础设施十分薄弱,房旧路窄环境差,外出务工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如今,农家房屋错落有致,村庄道路干净平整,产业发展如火如荼,人人都道:“和平变了样!”
  贫困户李王军告诉笔者,年幼丧父,母亲改嫁,一直和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寄住在姑姑家,原有住房早已倒塌。2017年他家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住进了新房,自己也在镇上经营一家烧烤店,收入颇丰。
  “这几年村里的路宽了、路灯亮了,每天只要走在村道上,就感觉心里亮堂了许多。”贫困户葛华高因身体不好,整个家庭的生活一度蒙上了一层阴影。现在,在家各项政策扶持下,他发展蚕桑15亩,年均增收2万多元,随着和平村发展持续向好,他的生活也正如村庄的道路一般,越来越顺畅。
  房屋之变知冷暖,道路之变谋通达。2016年以来14个行政村修建水泥道路近600公里、沥青路面近80公里,镇内环村、环基地、环美丽乡村示范点道路实现全面硬化。
  组道、村道穿越田野沃土,“大地玉带”串起农家院落,让美丽乡村入画来。产业道、旅游道由线成网,通衢广陌连通广阔市场,让一个个村落走出“深闺”奔小康。“四好农村路”成为农民致富增收、提升幸福感和获得感的“加速器”。
  让农民挑上金扁担,端上金饭碗,这是“扶一把”的情怀,是人民至上的使命。全镇2317户贫困户已脱贫2271户,依靠土地流转分红、务工、低保兜底、产业扶贫等方式,贫困户年均收入达到了3万元以上,实现增收脱贫。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如何无缝衔接?该镇以脱贫攻坚为基础,着力推动人居环境提升、道路畅通、饮水安全、产业发展、乡风建设,抓实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提升、乡村振兴试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精准扶贫稳住了贫困户的“饭碗”,也稳来了和谐,可谓一“扶”多赢。
1595208937118998.jpg
  振兴先振“心” 信心胜黄金
  前些年,广泛流传着“田难兴、地懒问,不行出去混一混”的顺口溜,老百姓普遍存在得过且过思想,各扫门前雪,各过各的小日子,有的村民“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
  一个屋场,几条长凳,一壶热茶,没有主席台,村组干部、党员代表围坐一起,拉家常、话里短……近日,在黄铺村胜利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夜校“开讲啦”。
  “今天的夜校,目的有三,一是向大家宣讲一下今年的扶贫政策;二是请你们谈谈对村里美丽乡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的想法意见;三是请大家建言献策,出点子,共谋村里的发展。”村委会主任聂达强的开场白拉开了“大戏”的序幕。
  这一幕,对于该村村民来说,早就是习以为常的常态。
  “人人能发言,群众说了算。有时候为了一个细节,大家争得面红耳赤。但在一次次‘激烈’的讨论之后,彼此的关系却越来越好。”聂达强说,“针对一些烦心事,当场就能拿出解决方案,不少矛盾、心结就地化解,不少上访户变成了热心人。群众爱上‘开会’,参与治理的热情更高。”
  “去年以来,扶贫夜校结合‘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五清一改’‘扫黑除恶’‘移风移俗’等工作,讲政策、听建议、话家常、稳脱贫、促致富,这对我们推动农村各项工作有极大的帮助。”该镇党委副书记说。
  2019年,扶贫夜校及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全镇累计宣讲177场,受众人次4478人。该镇被授予安徽省文明村镇,黄铺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乡村振兴就像一条“金扁担”,黄铺镇一头挑着绿水青山,一头挑着金山银山,行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上。(王森)
      来源:潜山新闻网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手机版|虚假信息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 皖ICP备10015146号-3 )

公安备案号34082402000327 GMT+8, 2025-9-7 05:53 , Processed in 0.054947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