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阅地名故事 品古城风采

[复制链接]

帖子
5283
威望
0 点
红花
1322 枚

手机认证 实名认证

曲辕犁 发表于 2021-3-30 09: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桐城,春秋为桐子国,唐至德初建县制,崛起于明,鼎盛于清,尤以“桐城派”古文著称天下。历代名人、桐城派代表人物均留有丰富遗存。古建筑遗迹更是灿灿如珠,烘衬出这座古城的文化风采。3月27日,记者来到桐城市,探寻这里一些有趣的地名故事。
  六尺巷,位于桐城市区的西后街。巷南为宰相府,巷北为吴氏住宅,全长100多米,宽2米。巷子由来有着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据《桐城县志略》和姚永朴先生的《旧闻随笔》载:清康熙时,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世居桐城,其府第与吴宅为邻,中有一属张家隙地,向来作过往通道,后吴氏建房子想越界占用,张家不服,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因两家都是显贵望族,县官左右为难,迟迟不能判决。张英家人见有理难争,遂驰书京都,向张英告之此事。张英阅罢,认为事情简单,便提笔沾墨。在家书上批诗四句:“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得诗,深感愧疚,毫不迟疑地让出三尺地基,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于是也效仿张家向后退让三尺,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名谓“六尺巷”。两家礼让之举亦被传为美谈。
  境主庙,位于桐城市城北龙眠河出山口。唐朝贞观年间,桐城久旱无雨,塘塥见底,河水断流,田地龟裂,草木皆枯,瘟疫大作。县丞张孚卿虽心急如焚,但别无良策,唯有采取古人常用的办法——祈祷上苍。据传,他每日头顶烈日,在城西郊外祈雨岭跪拜天神,一连祈祷四十九天仍不见一丝游云。于是,他又单身骑马,携带供品到龙眠山里焚香祈祷。他的虔诚终于感动了天神。一天,忽然风起云涌,只听得天神在乌云之上说道:“张孚卿,念你爱民心诚,求雨心切,决定赐雨,你是要上马雨?还是要下马雨?”张孚卿不懂什么意思。天神又道:“你未及蹬鞍,骤雨倾盆,谓上马雨;待你回衙再行雨,称下马雨。”张孚卿道:“万民盼雨心切,卑官为民解悬,何惜捐躯,请赐上马雨。”话刚落音,即刻狂风大作,电闪雷鸣,暴雨倾盆,犹如天河倒悬,昔日干涸的龙眠河汇入八方洪峰,咆哮奔腾。张孚卿跃马过河,人马皆被洪涛吞没。张夫人闻此噩耗,心肝俱碎,遂抱幼子一同跳进洪流,追随孚卿而去。
  待到雨过天晴,县民寻得张孚卿夫妇遗体,将其合葬于龙眠山口,修庙奉祀,取名为境主庙,庙内供奉着孚卿神像,百姓称之为“境主老爷”;在打捞起白马尸体的地方建起白马庙。现在,龙眠山口已建起了境主庙水库,彻底解除了龙眠河流域的旱涝灾害。年代久远,白马庙早就没了踪迹,白马地名沿用至今。
  指廪岭,位于文昌街道碧峰村。相传三国东吴大将周瑜初任居巢长时(居巢在今桐城南),身居一方,心存天下,很注意为吴王结贤纳士。他闻知鲁肃家富资财又乐善好施、喜欢读书亦精于骑射时,心仪不已。又听说袁术曾想委任他为居巢长,而他却不齿袁氏为人,断然拒绝,更是佩服有加。于是假治军之暇,亲自赶到鲁肃住处拜访。两人相会,均有相见恨晚感。周瑜风流倜傥,气宇轩昂;鲁肃沉稳儒雅,多谋善断。他们促膝长谈,纵论天下大势,多有不谋而合之处。当鲁肃得知周瑜军中缺粮,淡淡一笑,随手指向仓廪所囤二囷中的一囷,说:“将军如不嫌少,可尽数搬取”。一囷即三千斛,如此多的粮食一笑予人,鲁肃可谓慷慨大度了。周瑜感激之余,对鲁肃这种仗义情怀肃然起敬。鲁肃赠送的这粮食,使周瑜断粮之忧霍然而解。日后两人同为东吴柱石,周瑜病故巴丘后,鲁肃继任大都督,确保东吴雄踞江东,三分天下有其一。桐城百姓仰慕鲁肃高义,就将他指廪赠粮之处称之为指廪岭,并建指廪坊以祀之。
  (来源:安庆新闻网  全媒体记者 唐飞 通讯员 潘月琴)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手机版|虚假信息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 皖ICP备10015146号-3 )

公安备案号34082402000327 GMT+8, 2025-5-14 18:19 , Processed in 0.061255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