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席车间、古陶工坊、桑皮纸制造……近年,潜山市尝试将文化元素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相结合,打造非遗传承扶贫车间,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引进基层,送到农民和贫困户身边。通过为农民免费开展技术培训、提供原料、订单指定回收等政策,让贫困户通过非遗项目摆脱贫困。 舒席是潜山市特色竹编工艺制品,其细薄柔滑、坚韧耐磨、凉爽消汗、折叠易带,因潜山别名“舒州”而得名。该市的“王河舒席”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当地积极探索“非遗+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推进舒席传统工艺的传承和产业振兴,设立40多个就业扶贫车间,带动超过600户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约12000元。 痘姆古陶也是国家级非遗,古陶传习基地通过传授当地贫困户、残疾人非遗技艺的方式,帮助他们实现脱贫致富。一些技艺娴熟的工人也可以通过售卖自己在基地生产的陶制品获得收入。程海龙是一名聋哑人,身体上的残疾给他的生活带来了不少困难,但通过在基地的劳动,目前年收入已达4至5万元。 为进一步发挥非遗在助力脱贫攻坚和推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该市不断探索“非遗+扶贫”模式,以传统工艺为重点,对非遗资源进行系统梳理,重点选取覆盖面大、从业人员较多、适于带动就业、有市场潜力的非遗项目,建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助力精准扶贫。 潜山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为古皖国所在地,厚重的历史文化孕育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潜山市有市级以上非遗目录57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5项、安庆市12项,非遗传承人国家级1人、省级12人、安庆市级32人,非遗普查建档项目200余个,形成了国家、省、市、潜山市4级名录保护体系。 来源:中安在线 作者:储北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