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两代人找寻了75年,伯父(殷诗松)的名字,今天终于镌刻在烈士陵园的墓碑上,现在可以告慰伯父的在天之灵,也了却我父亲临终前的遗愿。”岳西县店前镇殷诗松(烈士))的家属殷书齐激动得热泪盈眶。 1月20日上午,一场简朴而特殊的缅怀革命先烈仪式在太湖县望天革命烈士陵园举行。殷诗松烈士的胞侄殷书齐等弟兄四人,在太湖县北中镇、岳西县店前镇及相关单位负责人的陪同下,向革命烈士纪念碑敬献花篮,并把书有“殷诗松烈士之墓”七个大字纪念墓碑庄严地换下一块“无名革命烈士”墓碑。 殷诗松(又名殷南山),生于1909年8月,岳西店前人,作为家中弟兄三人中的老大,年幼志向远大,28岁毅然投身革命,一直在店前河、冶溪河、百中、望天等地开展革命活动,曾担任红军游击队排长,为了中国革命舍小家顾大“家”,一生未娶妻生子, 1947年9月牺牲于当时的太湖县望天乡。 “我父亲生前经常跟我们讲伯父的故事,伯父是老大,从小做事胆大心细,不到30岁就带着一位叫段发明的年轻同乡,丢下年迈老母参加革命,期间只是偶尔回来看看家人,总是说让家人放心,他在附近打游击,等全国解放后,一定会回来。革命胜利了,但伯父永远没有回来。”殷诗松的三侄殷中林介绍说。 1947年底,作为队友的段发明(红军战士、后为太湖县离休干部)带回了殷诗松英勇牺牲的消息。1947年9月,一支红军游击队在太湖望天、江家河一带活动,当时,殷诗松担任一个排的排长。一天凌晨,因当地反革命分子与湖北省英山县反动自卫队勾结,突然向我红军游击队发动围剿。当时身为排长的殷诗松沉着应战,指挥游击队突围,自己和一名熟悉转移路线的当地人——吴双六殿后,部队才得以全部突围,所幸保存了革命实力,而掩护队友安全突围的殷诗松和吴双六,不幸在江家河祠堂前的披头岭被捉,后被押解至望天马嘶铺三角滩(原望天乡政府前)枪杀,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年仅38岁。 “我当时是十多岁小孩,但那件事(两位烈士牺牲)一直记忆犹新。那天早饭后,我们这里好多人都亲眼看到英山自卫队,押着五花大绑的殷排长和吴双六,当时我们都不知道殷排长是哪里人,都称呼他殷排长,人非常好,细高个子,走在前面,牺牲的时候,还高喊:‘同志们,不要怕,革命马上就要胜利!’,随着‘呯、呯’两声枪响,殷排长和吴双六应声倒下,两位好人就这样壮烈牺牲了。”走访中,北中镇望天村树弯组85岁高龄的吴冾舜老人非常清晰地回忆当时的情景。 一直住在北中镇马嘶铺90岁高龄的吴春明老人回忆说:“因为吴双六是本地人,他牺牲后,遗体就被他的亲属抬回去安葬了,殷排长是外地人,他的遗体被我们当地叫‘南侉子’和吴东林的两位好心人埋葬在附近的‘官山’。直到1975年,望天烈士陵园建好以后,烈士遗骸都先后迁到了烈士陵园。” “解放后,我的奶奶被政府追认为烈属,奶奶和父亲、叔叔都一直在寻找伯父的遗骸,但因路途遥远、信息闭塞、家庭经济拮据等,此事一直被耽搁。我父亲去世前,又叮嘱我弟兄四人,在你们的有生之年,一定要打听到伯父的下落,不能让他永远飘落他乡,无名无姓。为了完成父亲遗愿,1985年我只身一人徒步一百多公里到了江河、望天一带,四处打听,但因为人生地不熟,未找到知情人,加上年限已久,还是无功而返。”殷诗松的胞侄殷书林(二侄)说。 “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多方了解、打听此事,嘱托一位在望天工作几十年的同事陈秀兵先生多方打听此事,后又在百中镇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和村负责同志的重视、大力帮助下,先后多次到江河、望天、马嘶等地走访当地知情高龄老人、镇村干部及相关工作人员几十余人次,期间,得到了当地干群的大力支持,核实收集了许多准确信息。还在2004年出版的《望天乡志》中的革命活动记录里找到了‘吴双录(六)与游击队里一个姓殷的排长一同在马嘶铺被枪决’的记载,伯父的下落这才尘埃落地。”殷书齐介绍说。 “我们当年修《望天乡志》的时候,有关‘革命活动记录’内容,为了防止遗漏,我们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走访核实了当地许多干部群众和当时参加战斗的老同志。”从当时望天乡文化站退休的吴合德,听说是走访有关烈士的信息,随即从家中拿出当年一起协修的《望天乡志》查阅。 太湖县北中镇副镇长方艳铭说:“我们望天烈士陵园里埋葬的都是英雄。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无数的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建好、管好这个烈士陵园,是为了纪念这些先烈,让我们的后代不能忘记先烈的牺牲精神,让烈士陵园成为红色革命教育基地,让子孙后代要永远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今后每年的清明节,我们都会来给伯父扫墓,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还要教育我们的后代要饮水思源,永远铭记革命历史,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为社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殷书良(殷诗松的四侄)说。 胡兴南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蒋六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