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3
注册时间2015-1-27
帖子5348
精华38
积分93341最后登录2025-5-15

- 帖子
- 5348 帖
威望- 0 点
红花- 87803 枚
|
潜山市黄铺镇陈桥村胡埂子村民组,坐落于黄牌公路一侧的长冲岗上。上世纪70年代,他们在全县率先进行村镇规划。原先农户的住房全部建在田畈上,且居住挤窄,交通不便,环境卫生差。那一年,村民自筹资金,历时3年,将零星散落在田间的农舍全部拆除,按规划统一建到长冲岗上,再把腾出来的宅基地平整成农田。新建的住房门户相对,俨然是街道式,街长210米,宽18米,每户房屋面积、建筑式样相仿,素称“明三暗六”,正房后为生活用房,再后面是菜园、果木园。最先用上了自来水、通高压电。用今天的眼光看,这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雏形。1984年,胡埂子组被安庆地区命名为“文明村”。近些年,随着人口的增长,也有农户另辟地基建房,或在原址上改建、装修,但基本形制仍没有大的改变,街道中间又铺了水泥路,是人气旺盛的宜居之地。
农历大年初二,我回老家拜年来到这里,分明感到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
在村头,村民组长、本家的侄子黄小龙热情迎候了我,喜孜孜地陪我到一些农家走走看看。腊月扫了扬尘,各家各户房前屋后干净整洁,面貌一新。家里窗明几净,明亮的玻璃窗户上贴着大红的“福”字剪纸。以往过年总要在堂屋的墙上,贴上几张象征喜庆迎春祈福的年画,如今家里装修都很讲究。好友王以群对我说,墙上都是水泥面子,再不能像以前那样乱订乱挂了。年前我专门请来木匠师傅带来电钻,特意在客厅里挂上几幅带框的字画,看起来雅致、舒坦多了。
“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门前街道上的桂花树,叶片肥厚,绿茸茸的,一派生机。尤其抢眼的是那些茶花,随着气温的升高,在暖阳下恣意开放,惹人喜爱。红彤彤的大灯笼挂满街道,它们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着,摇出春的风姿。空中的红灯笼,墙上的红春联,到处都是红红的一片,乍一看,人们好像在红云里穿梭。驻足欣赏,有些农户的春联不是千篇一律的印刷体,而是自己创作、自己挥毫泼墨写就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精准扶贫富裕千家万户。”
侄子小龙告诉我,胡埂子组有个传统,就是正月初一“出行”吃过糕粑后,由组长带领着各家各户的“法人代表”,组成拜年的队伍,按照家长的年龄,依次登门向老人们拜年。到了每家,都按乡下的最高礼节,燃放鞭炮迎接。大家欢聚一堂,相互抱拳、握手,说些吉祥如意的话。平日里,可能因为一些琐事,有的村民间难免产生不愉快,相互拜年,冰释前嫌,相逢一笑,一团和气,皆大欢喜。
这当儿,大家眉飞色舞,你一言我一语,聊过去的艰辛,现在的幸福,将来的美好,仿佛有说不完的话。往日在这时候,孩子们总喜欢在人群中钻来穿去,拾鞭炮,吃糖果,往口袋里装芝麻糖,而如今几乎都是手机不离手,不是抢红包,就是玩抖音,吃糖果还要看牌子。侄媳妇王满枝心灵手巧,组里有红白事,都是她掌厨。说起烧年夜饭,她不由得感慨万端。虽说现在是天天过年,但乡亲们对年夜饭还是看重的,菜要十大盘,用公鸡还年,当然少不了年年有余的鱼。小时候,那桌上的鱼,是用来听话的,只能看,不能吃。现在,每天都可以吃上新鲜的鱼。下冲水库、组里的池塘,随到随捞,十分方便。75岁的李明先老队长对小时候过年的情景记忆犹新。他说,大年三十要守岁, 坐三十晚,每间房屋里都要点灯,这叫“房房亮” 。那会儿,点的是煤油灯. 蜡烛,要随时添油,防止蜡烛倒了,引起火灾。后来通了电,但过年用电量大,电压不稳,导致经常停电。去年,国家投资进行农网改造,现在电压稳了,再也不用担心停电了,路灯安到了家门口,水泥路修到了田头。听着这些,我的脑海里浮现出现在与过去的一幕幕对比,心中有说不出的感慨。
胡埂子村民组在外务工的不多,大多在家门创业,跑汽车运输的、 铝制品加工、 石材加工、电商购物、建筑、 木工装饰,门类齐全。没有一技之长的,常年帮助大户承包的老板管理农田,插秧除草,工钱按天结算,照样收入不菲。疫情对他们过年,影响很小。村民黄德男的大儿子陈永红在北京燕山石化工作,本来打算今年带着孩子回老家陪母亲过年,因为响应国家号召不出京,年三十晚上,他通过视频向母亲拜年,老人家听了,心里暖乎乎的。
“吃过年饭,眼望田畈。” 人勤春来早。组长黄小龙说,过了元宵节,组里就与去年的承包户洽谈土地流转承包农田的事,一些振兴乡村建设项目也要落地生根。只要大家虎年虎虎生威,齐心协力,奋斗不息,这日子真是越过越红火,倒吃甘蔗节节甜。(黄骏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