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学] 老屋的红色记忆

[复制链接]

帖子
10438
威望
0 点
红花
55238 枚

手机认证 实名认证

香山飞鹰 发表于 2022-3-11 14:56: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父亲在世的时候,我曾经不止一次听父亲说关于老屋零零散散的故事,其中最让父辈们自豪的是老屋曾经做为江北解放区的一个指挥部,屯粮歇脚、枕戈待旦,协助大军渡江,提供粮草后援,在解放战争史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几个上了年纪的叔伯提起我们老屋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事情,印象都有些模糊不清,要么就是口口相传,知道有那么一回事。后来得知家族里八十岁以上还健在的几位老年人里数堂哥茂义对那个年月的事情还能叙述详细些。
  70多年的事情,有文字和影像记录当然更直观明了,如果是亲身经历且存留于脑海成为记忆并能够基本完整口述的更显弥足珍贵了。因为那时刚懂事知事的少年现在也是八、九十岁的耄耋老人了。最难得的是他们还身子骨硬朗、头脑不糊涂。
  在汪茂义老人记忆深处,潜山市余井镇建军村汪家新屋老屋在全国解放那一年发生的事情,像电影的胶片机在脑海里时常播放,久久不能忘怀。老人也是笔者的堂哥,今年85岁了,为搜集了解老屋的故事,我们在电话里畅聊了近个把钟头。
  “关于老屋的解放那一年的事情你问我就问对了,我是亲身经历而且到如今记得还比较清晰的。”当我和老哥哥聊起关于老屋的零星记忆时他这样自豪地说。
  茂义老哥哥向我娓娓道来:“我记得那是四九年正月刚过,各家各户都在忙着春播育秧,先是部队上来了几个人像是查看地形和老屋的,没待多久就走了。到了农历三月十二,也是我奶奶去世两个月的日子,这个日子所以我记得清楚,从余家井方向来了一支几百号人的八路军部队,普通士兵都分散在周围山岗上村庄的人家,我们老屋住的都是汪姓二三十户人家,每家安排住四个人,我家也安排住了四个,这些人被称呼为排长,还有一位区长,他的官最大。当时我们还是孩子,记事了,大人们都谨小慎微,基本上除了干农活都不敢出门乱跑,在家待着。但孩子们不知道害怕,解放军对我们很亲切,还给我们分吃那些又糍又糯的白米锅巴,吃起来好香好香。”
  “这里面还有一个插曲,听说本来部队是要去江家新屋,离我们不远的怀宁县秀山乡是有个江家新屋,可能是勘察的人书信和传话说是汪家新屋,江和汪一笔之差,一看也是一座老祖宅,能满足当时的需要,就把这当做临时歇脚点了。”茂义哥声音洪亮地说。
  我被老哥哥的叙述引得兴趣徒增,问到:“听说还有马匹和伤员在那呆过,是吗?”
  “是有一匹马,是伤马,好马都随大部队准备渡江去了,还有一个伤员在农户家中养伤。马栓在中厅的廊檐上,我们小孩都很好奇,时常跑到马旁边看看,摸摸。”茂义哥说。
  老哥哥很耐心地讲述着:“当时部队在老屋呆了两三个月,那些排长和十几名抽调的劳力主要的任务是征粮,他们早出晚归,早上天不亮就出门,到梅城、黄泥、石牌、源潭等地去征粮,都是步行,回来靠肩膀挑担子,征来的大米用东西垫着都散堆在老屋后面堂厅里,堆得很多很高……”老哥哥的详细叙述把我的思绪仿佛带到了那个战火连天的岁月里。
  那时,刘邓大军从大别山分多路向江边集结,还要清剿解放区内残余的敌军,以及大军渡江前后需要的粮草和补给,都是依靠贫苦百姓。即使是多年战乱,庄稼收成寥寥无几,青黄不接时,他们从牙缝里省出来的粮食也要支援解放军渡江,打过长江天堑,解放全中国。听完老哥哥的讲述,我更加增添了对老屋的敬意,一座普普通通的农家祖宅因提供给解放军歇马屯粮、遮风避雨,为国家做出过一点贡献而感到无上荣光。
  我们的祖宅是一座依山傍水五进三联排六天井的青砖小瓦徽派老式建筑群,分前、中、后三厅,东西有厢房和连廊连接。是明末清初汪姓敦睦堂一脉先祖聚族而居的乡村普通大宅,后堂正中雕花彩绘的神龛里供奉着祖先的牌位,木质牌坊上至今还搁置着往日舞龙和舞狮的篾质骨架,正中的有一斑驳的牌匾,上书“画荻和丸”,中厅由四根粗大的红色立柱,过梁上还有生产队大集体时期的木质水车,前厅的照壁上砖雕彩绘的“日升月恒”寓意深远。大门口有一对青石石鼓座,大门和前厅门均是西江青麻石凿刻而成,大门口有一半月形水塘和东西耳门外都有一水塘,为世代生息繁衍的族人提供水源。老屋开门就能看到巍峨耸立的天柱山主峰,前面不远处就是蜿蜒流过的皖水支流——珠淋河。
  随着时代的变迁,老屋周边的人家有的搬到对面胡老屋山上,有的在村庄后山和九龙山附近独立门户,一家一院,星星点点坐落在老屋的周围。老屋也因年久历经风雨的侵蚀,加上人为搬迁拆并,周边那些厢房都已不复存在了。所幸的是,经几代人的努力,无论在经济不宽裕的年代和改革开放以后,坚持出工出力出资修缮,让老屋得以留存下来,才有了今天三厅五进两天井的模样。
  当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春风吹暖神州每一个角落,中央一号文件发出拯救老屋行动,保护古民居古村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老屋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赓续红色血脉,继承家风家训,启示和引领后人尊祖敬宗、传承美德提供了鲜活的场所,为研究皖西南地区明清古建筑提供了一个实例,更为我们这些和老屋有着血浓于水的亲情的人留住了满满的乡愁。(汪茂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手机版|虚假信息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 皖ICP备10015146号-3 )

公安备案号34082402000327 GMT+8, 2024-4-29 03:26 , Processed in 0.056307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