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 住在工人巷的日子

[复制链接]

帖子
5290
威望
0 点
红花
86462 枚

手机认证 实名认证

潜山网 发表于 2022-4-27 15:36: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世纪80年代末,蒙组织上关心,爱人享受千分之二的“农转非”指标,由泥腿子变成了城镇居民。转了户口,退了承包的责任田,搬家随之提上日程。
  那个年代,还没有实行“房改”,干部住房由公家解决。其时,我在县政府办公室供职,县政府领导为解决我一家5口的住房,想方设法“变通处理”,在工人巷找了一栋有3间房1个小客厅的楼房。这在当年已经是很“奢侈”、够档次了。从那时起,我就名正言顺地在工人巷安居乐业了。
IMG_0872.JPG
  工人巷地处县城的中心地带,距菜市场、我每天上班的县政府都很近,步行不足十分钟便到了。为撰写这篇小文,我特意查阅了《潜山县志》的“建设篇”,试图追溯工人巷的前世今生。然而,县志记载极其简略,仅注明工人巷当年“为芮氏宗祠所在地”。听县城老人们说,因为这里地势较高,一度曾是县交通部门的仓库。不知是什么时候,与这里仅一街之隔的县食品厂将它改造盖了一排职工宿舍,里面住着十几户清一色的食品厂职工。我猜想,“工人巷”大概由此得名。也就是说,工人巷算是县城年轻的一条街巷。
  穿过熙熙攘攘的菜市场,从一个巷口进去,拐弯是一溜呈丁字形的楼房,每户约有几十平方米,给人别有洞天之感。按当下的标准,那楼房显得简陋,甚至可以说寒碜。各家的门,一律对巷口开着,我家是最顶头的一户,也算是闹中静,住起来似乎方便、宽松些。
  工人巷无秘密可言。邻居们不管是吃中饭还是晚饭,总会端着碗走出家门,聚在一起,边吃边摆龙门阵,有时候摆得兴起,忘记了上班时间,会被家属骂上几句,赶快骑上自行车往单位赶。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水平还很有限,吃饭时谁家的饭头上有点荤腥,一清二楚。合胃口的,夹点尝尝,互通有无,没有谁会介意。没事的妇女吃完饭收拾完毕,就会在巷口吆喝一声:买菜去!于是三个一伙、五个一群乐呵呵地上街去。有时直接在家门口拦下进城卖菜的农民,然后一起选菜讲价。那讨价还价的语言真是生动活泼,感觉就像一场精彩的小品演出。
IMG_0887.JPG
  吃过晚饭的乐趣,年轻人凑在一起,在巷口的路灯下打扑克下象棋吹牛,妇女们喜欢串门聊天,东家长李家短,聊着聊着,所有的“秘密”都暴露了。谁家添置了一块手表,谁家的孩子在学校调皮老师上门家访了,谁家的男人昨晚被老婆骂了,谁家的新女婿上门带来了什么礼物等等。这还不算什么,谁家剁饺子馅的声音,谁家炖鸡的香味,满巷子都听得到,闻得到。有点新鲜的东西,大家都会拿出来送给邻居尝尝鲜,东西不一定多,但情意在。
  白天,我和爱人都上班,家里常常是“铁将军把门”,乡下有亲戚来了,左邻右舍都会以东道主的身份热情接待,有什么山芋粉、糯米等土特产,放心留下来,爱人回来了,他们会第一时间亲手交给她。这种情谊虽简单,但朴实,让人感到再自然不过。
  那个时候,家里都没有卫生间,巷口不远处菜市场的一间公共厕所,承担了工人巷几十口人的“内急”,每天早上,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奔厕所,那么多人同时出现,竟没有发生过任何“事故”和“危机”。清晨或傍晚,妇女们成群结队端着痰盂去厕所,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IMG_0875.JPG
  住进工人巷,第一次在县城过大年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城里与乡下不同,大年三十的上午就开始燃放鞭炮,起初我有些不解,一打听原来是巷子里的邻居,乡下有老人,他们要回老家过年,上午离开时,他们贴好春联,就放万鞭辞岁。也有委托亲朋好友办的,总之是自家门口过年不能冷冷静静。晌午时分,巷内的鞭炮声更是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有的小两口中午在家陪父母吃了年饭,还要赶场到岳父母家过年。一时间,巷子里雾成一团,对面来的人都看不清,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硫磺味。新年第一天,大伙第一次见面,都抱拳祝福,依次登门拜年。我因要到单位值班,只得与邻居们点头致意,匆匆告辞,家里的接待,全靠爱人操持,好在大伙都通情达理,并不计较我的礼数不周。
  刚住进工人巷那会儿,县食品厂还能勉强运转,越往后越发支撑不住,终于停产倒闭。几十年的铁饭碗一下子打破了,每个月没有了工资收入,这事放到哪个人的头上,都会有些想不通。每天上班路过他们的家门口,少不了听到些牢骚话。到县政府上访的人群中,也时常看见他们的身影。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全面推开,大伙的心情也渐渐平复。“我们也有两只手,怎能在家等饭吃!”邻居们纷纷走出家门,开始自谋职业。有的发挥一技之长,应聘到精科公司当技工;有的轻车熟路,干起了老本行,在家加工各种应时食品,推销到门店;有的起早摸黑在街头做点心,我的孩子还起早帮李叔一家炸过油条呢。至于说他们每人每月都能领取两三千元的养老金,衣食无忧,那还是前些年的事。
  住在工人巷的那些年,也正是家庭爬坡的时候,日子过得清苦,孩子们都很努力,在这里考上了大学,似小鸟离巢,先后离开了工人巷。1997年秋,因“房改”我将住房交还了产权所在单位,依依不舍地搬离了工人巷。屈指算来,我的一家在这里住了十多年的光景。
IMG_0876.JPG
  在以后的日子里,工人巷的住户有的在县城另购了新房,留下的也对原住房进行了大幅度地改建,再也不用为大雨屋漏而苦恼了,更不用早上起来为解决内急而排队焦虑了。巷子里当年的格局基本上看不到了,只是“工人巷”的名字还在沿用。更不用说孩子们都已长大成人,成家立业。有时候在街头见到他们,怕都认不出来了。
  工人巷没有了。老邻居见一次面好亲切,如同久别。虽同在一个小城,但平时各忙各的,见面难啊!没有人再串门,更不要说打打扑克下下象棋了。逢年过节,打个电话相互问个好,说些祝福的话,但总感觉距离越来越远了。一些老人邻居永远走了,但大都是事后得到的消息,连送一程的机会都没有了。
  工人巷的日子永远没有了,这种混居式的建筑模式也不可能再出现了。其实,工人巷没有了,这并不是根本的遗憾,遗憾的是那种简单朴实的生活理念也随之消失了。(作者:黄骏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手机版|虚假信息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 皖ICP备10015146号-3 )

公安备案号34082402000327 GMT+8, 2024-4-29 09:17 , Processed in 0.057861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