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聊天的方式被彻底改变,尤其是微信、QQ等通讯工具,已经成为人们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而“表情包”逐渐成了大家表达观点或情绪的一种符号。近日,“表情包”成为“呈堂证供”的新闻成了大家关注的话题。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梳理发现,我省法院也判决过类似案件。 “OK”表情包表示同意?法院判决不一 我省太和法院判决的一起民间借贷案件中,原告张先生将闫先生起诉至法院,要求其偿还借款和利息一共100多万。据了解,张先生在对方借钱之后,曾列明了借款本金、利息和最后应还金额等借款明细后,通过微信发送给借款人闫先生,闫先生在看到消息后回复了一个“OK”的表情符号。然而,当双方因为还款问题对簿公堂时,这个OK代表了什么意义,双方却各有说法。张先生认为,“OK”的表情包代表了认同,表示闫先生认可自己发送的明细。闫先生却称这个“OK”的表情符号不能代表他对张先生微信内容的同意。 太和法院在审理时,结合了张先生提交的微信记录语境,最终认为其发送的信息没有得到闫先生的明确认可和同意,因此该微信内容不能作为闫先生尚欠张先生相应金额的依据。法院最终根据原告提供的其他证据材料等,判决被告偿还张先生相应的本金和利息。 广州中院在一起仓储合同纠纷案审理中,没有认定当事人发送的“OK”表情是同意之意。而广州市番禺区法院在审理一民间借贷纠纷时,根据借款人回复的“OK”表情符号和转账电子凭证、微信聊天记录等,对借款的本金和利息予以确认。 记者梳理发现,对于“OK”表情包引发的纠纷案件较多,法院的判决也不一致,法院会根据前后聊天的语境以及结合其他证据进行判断。 “太阳”“大拇指”引发官司较多 记者在中国裁判文书网通过搜索“表情符号”发现,共有200多份判决书,其中2020年70份判决书,2021年100份判决书,其中民事案件占绝大多数。 而在微信、QQ等表情符号中,因对“太阳”“大拇指”等的含义理解的不同,因而引发的纠纷较多。 在一起房屋租赁纠纷案中,承租人刘某某在租赁期满后,面对出租方提出加租意愿,既不表示继续承租,也不表示搬离案涉房屋,只是回复了一个“太阳”表情符号。后出租方起诉至法院认为承租方同意加租。法院结合证据,支持了原告的主张。 在一原告与深圳一家影业公司的合同纠纷中,创作者向公司发送了自己创作的歌词,公司负责人通过微信向原告发送表情符号“强(大拇指)”。原告认为这段对话代表着自己已经完成了工作内容。但法院结合当事人提供的聊天记录前后语境,认为“强”这个表情符号并非是对创作歌词的认可,而是出于礼貌回复的。不能作为原告交付的歌词符合诉争合同约定的依据。法院结合相关证据作出相应判决。 律师:交易、借贷等场景尽量不用表情包 北京盈科(合肥)律师事务所王海波律师称,表情包使用率越来越高,不可回避的是,表情符号用于司法证据,面临更多的法律难题。他认为,表情符号的不确定性、模糊性易带来纠纷,不同法院对表情符号是否具有证据效力持不同意见,在司法实践中,表情包只能当作辅助证据,具体的意思还要回归到语言环境中。法院往往会根据表情包出现的场景,结合前后语境以及其他证据,对表情包的含义进行不同的理解。 王海波称,表情包引发的这些官司也提醒了大家,在涉及借贷等合同内容时,以及涉及严肃的工作内容或易产生纠纷的交易内容时,应尽量避免使用表情符号,尤其是“太阳”、“强”、“OK”“握手”等具有多重含义的表情符号,这些表情符号的含义可能每个人理解不同、解读不同,大家要尽可能采用文字的形式表达,避免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另外,在遇到对方发表情包,易产生歧义时,也可以要求对方用文字回复以明确表达的意思。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张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