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帖子
- 11212 帖
威望- 0 点
红花- 56034 枚
|
一座老屋,一段故事。潜山网《走遍潜山》专栏还在继续,今日带您走进柴阁村汪家老屋。老屋坐落在余龙公路4千米处,面朝公路,背倚鹰嘴石山,采取坐南朝北的设计,属典型的徽派古民居。2018年10月,汪家老屋被相关部门挂牌列为"潜山市传统建筑保护单位"。
墙外古朴沧桑,斑驳的黄土屋印证着历史的痕迹。走到正门前,褪色的大红灯笼,与暖黄色木质大门相映衬,有一种新与旧的冲突感。走进屋内,眼前出现的景象,让人耳目一新。据当地村民介绍,汪家老屋于去年被翻修过。难怪屋内一派崭新的模样,看得出,这里已然是旧貌换新颜。“两厅两天井”的建筑构造,飞檐翘角、仿古瓦顶、青砖墙凸显了老屋朴素、稳重的气质。
屋檐正下方,“畊读传家”四个大字经风吹日晒而逐渐模糊。据传,汪家老屋原为叶家享堂,始建于明正统天顺年间,至今584年。汪姓选魁公于公元1572始迁居此屋,迄今447年。历经440余年“生息繁衍”,汪姓发展为本地望族,人丁兴旺,人才辈出。汪氏族裔秉承“耕读传家”的族训,孝老爱亲、读书求学之风日盛,家家有孝子、户户有栋梁。自1977年以来,汪屋走出拥有专科至博士学历者近100人。同时,据《汪氏族谱》记载,89世士储公,清同治甲子科岁贡生,丁卯科举人,乃柴阁汪家老屋族人的骄傲。公自幼聪颖,读经书一目数行,有神童之誉;乡人慕其才,负笈追随者近千人......种种记载,无不见证着汪家老屋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驻足天井内,能一眼看到中厅堂匾额上题写的“荻教松龄”四个大字,木柱上张贴着“弘扬汪氏文化,传承祖先美德”的楹联等等,这些文字在一一诉说着汪氏家族的家风家训,凝聚着宗族心、宗族情。右壁有块石碑铭,上面清楚地刻着祖堂重修的时间和修缮捐款名单,包括汪氏各房主事人、宗亲族人们,以及各方姑爷姑娘们,见证着汪氏宗亲们同心同力,始终心系家乡、为家乡出钱出力的情谊。
再前方,经过一方天井,堂厅近在咫尺,这里供奉着祖先。厅内悬挂的牌匾被红布蒙上,显得十分庄重;掀开红布,露出 “辉增宝婺”的字样,简短的文字,却饱含感激之情,赞扬着柴阁已出嫁的汪氏姑娘们的善举。家风无形,静水流深,烙刻在每一位汪氏宗亲的一言一行中,代代传承至今。
据介绍,汪家老屋原建筑面积逾2000m2,大小房间近120间。上世纪70年代初居住汪姓族人近60户340余人。但历岁月更迭,经风雨沧桑,如今的汪家老屋面积并不大,仅剩下厅堂和东侧零星几间古房,不免让人一阵感叹与唏嘘。
走出院落,伫立在寂寞的老屋门前,看着面前不知何时干涸的水塘,更不免泛起淡淡的忧伤......据介绍,水塘面积原本近3亩,塘埂的3棵古树,其中大枫树树龄100年以上,2棵樟树植于上世纪50年代。如今,水塘已完全干涸枯竭,只剩三棵大树依然倔强地矗立在此,像哨兵一样守护着这座老屋。
一座老屋,就是一部家族的历史,是无数人童年的记忆,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忘不掉的乡愁......老屋的保护与修缮尤为重要,别等到百年老屋消失后才方觉遗憾!如今,对于柴阁村汪家老屋仅存的部分,更应倍加珍惜,给予更多的保护和修缮,别让它走上“消失”的路......(方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