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学] 手 扶 拖 拉 机

[复制链接]

帖子
10438
威望
0 点
红花
55238 枚

手机认证 实名认证

香山飞鹰 发表于 2023-5-15 17:30: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依稀记得上小学时有课文说,“拖拉机是铁牛,没有文化开不走。”旁边还配了插图,一位英姿飒爽的女拖拉机机手双手紧握方向盘,自豪地驾驶着拖拉机在田野上奔驰。
  说实话,那时候,我们乡下的孩子谁也没有见过拖拉机是什么样子。拖拉机在农村出现,应该说是在上世纪70年代,好像与当年举国上下如火如荼的“农业学大寨”运动有关。那会儿,农村冬季也不会闲着,生产队的社员按上级的号召,“奋战一个冬,整修大寨田”,也就是将小田并大田,挖除小块田的田埂,与大田合并,挖高就低,再加以平整;田畈中间有坟包的都要取走填平,整理成良田,有的地方还对平畈上的农户组织拆迁,腾出宅基地造田。实事求是地说,这对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要,是一件造福子孙后代的事情。时至今日,许多上了年纪的人还在念叨它的好处。耕地面积扩大了,土地平整了,适宜机械化耕作。在这种形势下,拖拉机应运而生,闪亮登场。
  印象中,当年的县农机部门定期举办培训班,培训拖拉机机手,对象由各大队党支部推荐,一般都是优秀的回乡知识青年。他们有文化基础,接受新生事物快,经过短期培训,便能上岗。当然,也不排除有“走后门”的现象,有的公社、大队干部子弟仗着“关系硬”,也扁头往里钻(方言,削尖脑袋),谋到了这份美差。
  当时的学校并不认真上文化课,而是学工、学农、学军。我所在的牌楼中学开设的学工课,其中一门就是学开拖拉机,没有老师,就从县农机厂聘请师傅来教。对这门课,学生们倒是很感兴趣。
  马力大的四轮大拖拉机,有“东风”牌的,有“东方红”牌的,一个公社只有一两部,属社办企业,多为公社办的厂子搞运输,为供销社拉货。早稻收割上岸,便把粮站里小山堆似的公粮拉走,春季又将供应粮(又叫返销粮)运来供应山区缺粮的群众。
  而小型手扶拖拉机几乎是每个生产队都有一部,用生产队的集体资金购买,不知当年国家有没有补助。因为没有汽车上那样的方向盘,转向全靠机手操纵前面的扶手,手扶拖拉机由此得名。
  记得那一年,第一台手扶拖拉机开进队里刚刚贯通的土路,像办喜事一样热闹,相邻生产队的人都纷纷赶来,鹅鸭一样伸长颈项,张望着这头“突突突”吐着油烟的“怪物”,叽叽喳喳地议论着。机手身穿深蓝色的工作服,头戴鸭舌工人帽,似首长检阅的架势,向路边的人频频点头致意。看着机手神态气十足的样子,人们无不投去羡慕的眼光。孩子们更是屁颠屁颠地跟在后面,拖拉机开到哪里,就追到那里,怎么也看不够。胆子大的,伸手去抓操纵杆,机手连忙制止,说是这样会压死人,吓得孩子们伸出舌头,跑出好远。
  生产队的手扶拖拉机最大的作用,就是一年犁早、晚两季稻田,春季犁花草田,农历七月犁晚稻田,尤其是“双抢”,季节性强,割了早稻,就要抢插晚稻,几乎是争分夺秒,迟一天收成就不一样。以往,队里的几条老黄牛,从早到晚得不到休息,累得直喘粗气,还犁不过来,直接影响晚稻插秧的进度乃至秋后的收成。有了拖拉机,就快得多,一块大田只要个把小时,就犁个底朝天。这季节,都会安排两个机手,人歇机不停。夜深了,一轮皓月当空,劳累了一天的庄稼人都进入了甜蜜的梦乡,只有拖拉机还不知疲倦地在田间“突突、突突”响着。心细的老队长还会安排人家,为熬夜的机手准备点半夜餐打尖。犁过田后,拖拉机再装上类似耙田的齿轮,平起田来又快又好,还能把田里的稻草碾碎做肥料。拖拉机机手是技术工,不用说,每天的工分自然要比正常劳力高出许多。这个时候, 尝到了机械化的甜头的社员们对伟人的论断“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都感同身受,赞不绝口。
  农闲时候,手扶拖拉机也跑运输,送公粮,运化肥、种子,忙得不亦乐乎。靠近山边,有松桠柴、竹子的,用拖拉机送到窑厂、加工厂,省时省力;生产队有石料场的,装运石头、石子,拖拉机更是大派用场。这能给队里带来不菲的收入,年终分红,工分值比邻队高,社员们也就能过上一个“肥年”。
  一时间,拖拉机机手简直就成了大红人。手扶拖拉机在公路上急驰,村子里上学的孩子们就在后面追着拖拉机跑,像爬树一样,一跃而上上了拖拉机,机手加了油,加快了速度,风把孩子们的头发与衣襟掀动,一个个欢呼着,乐翻了天。大姑娘、小媳妇在路上走得汗流满面,拖拉机机手远远看到,开到身边,猛然间来个急刹车,连忙将她们拉上去,嘴上说着“不费事,顺路带一肩”,卖了个人情,心里美滋滋的。也有机手是单身汉的,看上了哪位姑娘,时不时会开着拖拉机,找个借口来到姑娘家,带上心上人到县城转转,一来二去,双方萌生了感情,很快就甜甜蜜蜜,缱绻入怀,过起了“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的小日子。这自然免不了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人们都打趣说,这是“机”为媒啊。
  那个年代,乡下没有通汽车,人们出行难,手扶拖拉机有时候也成了载人的“客车”。太阳下山了,有人提议,想到县城看场黄梅戏,过把戏瘾。社员们拍手叫好,老队长知道大家的心思,爽快地说,让队里的拖拉机送你们吧,一定要注意安全啊!大伙听了,欢呼雀跃,赶忙回家换衣收拾,男男女女爬上拖拉机,挤在一起,又说又笑,好不开心。
  说到手扶拖拉机,我与它还有一份情缘呢。1979年,我从家乡中学奉调到县教育局工作。我的行李非常简单:一个装衣物的樟木箱,一套上学时用过的塑料布捆绑的被褥,再就是用一担稻箩装的书。当初,我们这里还没有通车,情急之下,我找到云峰大队张湾生产队的王勤发师傅,想请他帮忙。王师傅是“老把式”,和他平日很熟,说起来还有些亲戚关系。没等我说完,他满口答应:不麻烦,我的手扶拖拉机正好送货到县城。进城工作,是大喜事嘛。边说着,边把我的行李装上。就这样,我没花一分差旅费,一路颠簸30多里,准时来到新单位报到。
  再过些年,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田地由各家各户承包,生产队的耕牛、打稻机、打农药的喷雾器等大宗财产,都按人口分到社员人头上。公家仅有的一台手扶拖拉机只好作价处理,卖给拖拉机机手。没多久,这些人都成了当地的第一个万元户。有些地方意见不统一,有人犯“红眼病”,干脆把拖拉机拆了,“卸成八大块”,当废铁卖给了废品回收站。手扶拖拉机就这样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命,悄无声息地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在宽阔的公路上,恐怕已很少看到手扶拖拉机的身影了。(黄骏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手机版|虚假信息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 皖ICP备10015146号-3 )

公安备案号34082402000327 GMT+8, 2024-4-29 05:20 , Processed in 0.051508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