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帖子
- 11212 帖
威望- 0 点
红花- 56034 枚
|
在今年安徽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省人大代表姚艮平针对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出建议。5月31日,安徽省住建厅作出答复透露,表示持续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扩面提质,确保2023年底前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近年来,安徽坚持依法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持续巩固合肥、铜陵2个垃圾分类国家试点城市成果。
其中,铜陵市聚焦扩面提标,建成区20.4万户居民投放设施覆盖率达100%;合肥市形成党建引领、居民自治、居委协调、物业参与、志愿服务“五位一体”的工作格局。截至目前,全省建成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52座,日设计处理能力45410吨;全省16个市中已有14个市实现全域(包括农村)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今后,安徽将因地制宜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出台地方性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法律法规,进一步强化生活垃圾产生者的责任。加快形成一批具有本省特色的生活垃圾管理模式,确保2023年底前做到包括县区在内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同时,指导各市坚持依法行政、科学管理,建立健全市、县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建引领作用,进一步压实垃圾分类主体责任,深入发动群众,不断提升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识,促进习惯养成,形成垃圾分类自觉。
另外,持续加大源头减量工作力度。协调相关部门,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禁止或限制部分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持续倡导和鼓励旅游、住宿等行业推行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逐步扩大覆盖面。坚决制止“餐饮浪费”,倡导“光盘行动”,推进源头减量。
接下来,全省将积极配置分类收集运输设施。全面布局和升级改造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设施设备,配备相宜的专用分类收运车辆,加快推进垃圾收运和资源回收系统“两网融合”。在2023年,具备条件的设区市基本建成与生活垃圾清运量相匹配的垃圾分类收集和分类运输体系。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吴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