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资讯] 潜山:古村落有了新“活法”

[复制链接]

帖子
11212
威望
0 点
红花
56034 枚

手机认证 实名认证

香山飞鹰 发表于 2024-10-26 15:46: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安徽考察时强调,加强传统村落、传统建筑保护传承利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素有“皖国故都、安徽之源”之称的潜山市,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存丰富。全市拥有9个中国传统村落、9个安徽省传统村落和422处传统建筑。多年来,潜山市锚定“留住乡亲、护住乡土、记住乡愁”目标,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对传统古村落进行保护修缮和创意开发,通过固态保护、活态传承、业态提升,走出了一条保护传统村落、推进旅游发展、带动村民致富、赋能乡村振兴的“潜山路径”。
  善待老屋 保留古村风貌
  具有成百上千年历史的传统村落,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形载体。早在2017年,潜山市通过发起古村落保护和拯救老屋行动,已累计实施保护修缮项目151个。得益于此,老民居得以留存,传统村落渐次“复活”。
  青山环绕,山涧淙淙,白墙灰瓦,古朴天成。10月17日,记者走进潜山市龙潭乡万涧村,随处可见清澈的山涧和古老的民居,浓厚古朴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万涧村是第五批国家级传统村落,村落建设始于元末明初,杨氏四知堂后裔自江西迁入,后又有张、陈、刘等家族定居,靠山造屋、临水而居,建设了诸多兼具家族活动与居住功能的皖西南传统大屋。
  白墙灰瓦、四水归堂、檐廊相连、聚族而居,万涧村具有典型皖西南大屋特色的古民居多达10多处。然而随着岁月的变迁,这些传统建筑也纷纷老去。瓦片掉落,院墙倒塌,木质的楼板开始腐朽,老屋凋零衰败,濒临“死亡”。
  2017年,安徽省住建厅把潜山列为传统村落保护试点县,并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规院”)开展保护发展示范工作,万涧村因古村落保存较为完整而被选为示范点,村里的古建筑由此焕发出新的生机。
  中规院选派驻村规划师,开展以3至4年为周期的“陪伴式”服务;潜山市协调市、乡、村、组等不同层级形成共建体系,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开展道路升级、河道整治、旱厕改造、古树挂牌、整修老屋等一系列乡村建设行动。
  如今,万涧村各大建筑基本修缮完毕。在设计上,依山仿古;在色彩上,修旧如旧。秉承着“面子修如旧、里子宜人居”的原则,杨家花屋、杨家老屋、杨家祠堂、芮家老屋等古建筑在保留着传统风味的同时,也承担起新的社会功用。
  有着500多年历史,占地3800平方米,总共有97个结构间的杨家老屋,在修缮后被布置成民俗博物馆;杨家祠堂里的百年古戏楼,作为村民的文化表演展示场所,常年免费开放;杨家花屋被改造为青年旅舍;环境清幽的芮家老屋现已用作老年人活动中心,由村民自主运营,取名“青栖堂”;位于万涧村的废旧造纸作坊变成了山区留守儿童图书馆。
  为了让更多濒临“死亡”的古建重新“活”起来,潜山市先后成立拯救老屋、历史文化资源挖掘整理传承利用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等领导小组,保护老屋,开展历史文化资源挖掘整理。每年潜山市财政预算安排专项资金1200万元,累计实施保护修缮项目151个,全力保护传统建筑和村落的百年风采和千年底蕴。
  活态传承 守护文化之美
  善待老屋,留住的是传统村落的“根”;传承文化,守住的则是传统村落的“魂”。潜山市深入挖掘传统村落蕴含的文化价值,通过整合非遗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红色研学等多种业态,实现活态传承。
  10月17日,记者来到潜山市五庙乡程冲村程家老屋,远远就能看到伫立在田野间的木偶戏人物展板以及绘在墙上的“弹腔与菩佬戏”彩色墙绘。
  “进来看,我们还有600多平方米的非遗展陈馆。”五庙乡党委副书记许绍竹领着记者走进了程家老屋。非遗展陈馆里,不仅能听到弹腔的口述历史,还能看到弹腔复排的6部传统大戏(影像)。菩佬戏(即木偶戏)的唱腔、动作表演、舞台搭建等也有影像和实物展示。
  五庙是戏曲之乡,很多戏曲小调至今仍在传承发展中,尤其是省级非遗弹腔和木偶戏,在五庙已分别延续270多年、150多年。程冲村许家畈,自清光绪年间就组建有弹腔班,至今仍在坚守中传承。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中,五庙乡积极挖掘独具地方特色的非遗戏曲文化,彰显自身特色,避免“千村一面”。
  程冲村是安徽省第四批传统村落,在对村内有着100余年历史的程家老屋进行保护修缮时,五庙乡借助北京大学、北京建筑大学、中规院等院校智力资源和专业技术力量,将修缮后的程家老屋打造成“吾土乡村振兴工作站”,对弹腔、木偶戏等非遗文化进行全方位展示、保护和传承,以文化振兴赋能乡村振兴。
  “吾土乡村振兴工作站”还建有餐厅、民宿、茶室、多功能观演区等,除用作非遗展示、民宿接待外,还将开展学术研讨,不定期举行“吾土沙龙”活动,持续邀请不同领域专家学者参与在地讨论,协助总结潜山经验,为潜山发展建言献策。
  同为安徽省第四批传统村落的五庙乡红光村,则充分利用境内丰富的红色资源和传统建筑,发展红色旅游产业。该村挖掘安庆地区第一个农村党组织成立于河湾大屋古民居的红色历史,将建于百年前的72间、2500平方米传统老屋打造成红色教育基地,系统展示新四军被服厂、皖西专员公署、后方医院等一批革命遗址,每年吸引近2万名党员干部参观感悟。该村还整合花洲小学闲置校舍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和红色研学,以“恰同学少年”为主题,将校舍改造成潜山市首家红色主题民宿,每年直接为村集体增收18余万元;结合主导产业茶叶和银杏谷等生态资源,建成红光创意茶谷和银杏谷,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打卡赏景,红光村还入选安徽省首批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
  “下一步,我们将抢抓大黄山建设战略机遇,探索打造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示范区,做活文旅、茶旅、红旅融合发展文章,将五庙打造成留得住乡愁的美丽山村,为乡村全面振兴赋能助力。”许绍竹说。
  业态提升 擦亮古村名片
  古村落的保护、开发、活化,留住了老百姓的乡愁,也为古村落的发展按下了“加速键”。潜山市支持对有条件的古民居、古村落进行多元化保护利用,乡村产业不断兴起、业态不断丰富,许多沉寂的古村呈现出“人来、村活、业兴”之势。
  蜿蜒的凤溪河穿村而过,与村中白墙黛瓦的徽派民居、千年银杏树、凤溪桥等相映成趣。层林尽染的秋色里,大山深处的官庄镇官庄村,成了游人赏秋的打卡地。
  官庄村是中国传统村落,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官庄历史始于汉末,地名源于宋代设立的官庄之名,取意于仕宦之福地。境内的官庄老街,在明清时期盛极一时,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始建于明正德年间的德馨庄,到清乾隆年间扩建至明七暗九硬五进的大宅子,占地8400平方米,余氏一家五代人130余口共居于此,五世同居,和睦相处。乾隆听闻两赐匾额,以彰其德。后来因为交通闭塞,村庄逐渐萧条,成为一个没什么名气的古村落。
  官庄村的变化,要从2012年说起。2012年,官庄村成功入选省级美好乡村示范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村“两委”注重保持村落原始风貌,加强传统建筑的修缮保护,专门成立了古建筑保护理事会,对现存的德馨庄、余氏宗祠、留余堂、凤溪桥等近20处古民居和古建筑进行修缮保护,让古村换了新貌。
  官庄村还成立了旅游发展公司,围绕传统村落、田园农庄等,探索发展乡村旅游。村民们发现,自己生活的这个古村不仅越来越美,还越来越“潮”了。村庄种上300亩桃树变身桃花园,桃花园中还能坐小火车和凤凰威亚;昔日居住的德馨庄、留余堂古民居也变身为孝义文化博物馆和廉洁文化教育基地;村里还建起了青少年军旅体验园和民宿,原本静谧的古村逐渐热闹起来,来研学、参观、团建的游客络绎不绝。
  “一到节假日,来玩的人就特别多,家家户户都忙不过来。”正忙着招呼客人的农家乐老板余小兰说,她原本在潜山城区开饭店,看到村里旅游发展得红火,便回乡办起了农家乐,生意比在城里还要好。
  这几年乡村旅游火爆,官庄村鼓励村民腾出自家空置农房发展民宿,村“两委”专门制定奖补政策,目前已带动周边20多家农户发展民宿,每年游客接待量超过20万人次。今年10月1日以来,就有3.5万余名游客到官庄村旅游。
  2023年,官庄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00万元,该村先后荣获“中国美丽田园”“中国美丽宜居村庄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名村”“中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九项国字号殊荣,一跃成为各地竞相学习的乡村振兴示范村。这个大山里的古村落,正以其朝气蓬勃的姿态迈步于新时代乡村共同富裕的新图景中。
  传统村落只有活起来,才能火起来。今年,潜山市又积极争取到安徽省传统建筑修缮示范县项目,获得省级资金补助984万元,主要用于传统村落内123栋传统建筑修缮。该市还在谋划实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工程,让传统村落薪火相传、代代守护。
  (来源:安庆新闻网 记者 查灿华 通讯员 潘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手机版|虚假信息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 皖ICP备10015146号-3 )

公安备案号34082402000327 GMT+8, 2025-4-30 23:11 , Processed in 0.054071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