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故事] 黄泥粉蒸肉

[复制链接]

帖子
119
威望
0 点
红花
2166 枚

实名认证 手机认证

声望_CPPS 发表于 2025-1-8 07:31:55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故乡,是每个中国人心中不变的坐标,那里有你最为在乎的人;那里有你生活过的老屋;那里有你最惦记的味道,那里还有你难舍的乡愁。
今天我要说的粉蒸肉,并非我的故乡安徽潜山独有,全国各地都有:江西赣南粉蒸肉,湖北沔阳粉蒸肉,四川眉山粉蒸肉,湖南攸县粉蒸肉,浙江荷叶粉蒸肉。但吃上一口能让人终身难忘的唯有这黄泥粉蒸肉。它是米的清香与油脂芳香的完美融合。食之肥而不腻,嫩而不糜,入口即化,满口留香。在黄泥人的心目中,这就是故乡的味道。
老家差不多人人都会做这道菜。主料:五花肉、排骨、米粉。
辅料:食盐、白糖、酱油、味精、粽叶、八角、茴香。
做法:第一步,洗净排骨或五花肉, 排骨切段,五花肉切片;第二步加入适量食盐、白糖、茴香、酱油,少量清水调和均匀倒入肉中拌和;放进适量米粉,拌匀后放置约10分钟,摆放在洋锅内;第三步水沸入笼蒸,约一小时左右,即可食用。
我对粉蒸肉的记忆,小时候是模糊的,家里穷,好象没吃过。直到上中学时,学校食堂那股米粉香混合猪肉香的美味,至今想起还流口水,嘴馋就是吃不到,只有老师和个别有后门关系的同学才能吃得到。时隔几年,我回到中学代课,终于能吃到。小号的、中号的痘姆窑烧的黑色瓦洋锅,蒸的一碗一碗的渣粉肉,任人挑选,黄橙橙的酱油色,长方形的片块,有点厚,渣粉不多,包到嘴里,不用嚼,只一抿,就吃下去了。不油腻,香嫩滑爽,回味无穷。
直到今天这些还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里,让那个充满幻想的年代成为我青少时最美好的回忆。
据说,清咸丰后,黄泥街周围成为清军与太平军的战场。清军将领彭玉麟、曾国葆与太平军将领陈玉成、李秀成都到过黄泥街,在西竺寺七里岗大战过一昼夜。正当陈玉成饥肠辘辘之时,忽然一股从未闻过的香气扑鼻而来,士卒循着香气的寻至一小山村,农舍中一妇人正从灶上取下一黑陶钵,上扣陶碗,直冒缕缕香气,满满一碗粉蒸猪肉,挟起一块香爽可口,油而不腻。从此黄泥粉蒸肉,传扬开来。
又据传,早在二千多年前,汉武帝刘彻在拜南岳天柱山时,曾驾舟潜江,在江边西竺寺小山村中吃过粉蒸肉,赞不绝口。
黄泥粉蒸肉已列为安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罗宏胜先生,打小念书就认真。他当过兵,退伍回乡后,传承发扬了黄泥粉蒸肉,他的晒肉制作技术还登上央视十频道《舌间上的中国》这档美食节目。
黄泥粉蒸肉久享盛名,传说其配料独特,制作独到,口味独佳,世称“三独粉蒸肉”已经成为黄泥对外的一张明片。
如今黄泥粉蒸肉不仅仅是一道菜,它已经融入了黄泥人民的日常生活。无论是家庭聚会,还是朋友相聚,粉蒸肉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道佳肴。它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美食的追求,更是黄泥人民情感交流的桥梁。 315e8757d525204f.jpg
黄泥粉蒸肉,不仅仅是一道菜,它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情感的表达,一种生活的享受。它承载着黄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对未来的希望。让我们一起品味这道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美食,感受它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和独特魅力。(王卫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手机版|虚假信息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 皖ICP备10015146号-3 )

公安备案号34082402000327 GMT+8, 2025-4-30 23:01 , Processed in 0.056915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