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帖子
- 11212 帖
威望- 0 点
红花- 56034 枚
|
谁也不曾想到,西北高原上几位打井取水的汉子,一锄头挖下去掏出来的竟是世界上的第八大奇迹。就连当年的秦始皇可能也未曾料到,他的八千余尊兵车和战马的巨大军阵就在那一时刻向全世界的人们亮出了耀眼夺目的华彩。他更没有想到是他那齐刷刷的兵阵,在历经两千多年后让全世界的目光一齐注视到了那一贫瘠的黄土高原。从此,把五湖四海的甘露洒在了那一方方白羊肚的头巾上。
有人说,秦始皇是一个“伟大的暴君”。的确,在他的统治时期他有过穷奢极欲,横征暴敛,使百姓承受着极为繁重的徭役和兵役以及一人死刑,亲族同亡;一家犯法,邻里同罪的严酷刑罚。他的“焚书坑儒”使中国的古文化和知识分子遭受了一场空前的浩劫。由此,他成为中国历史上一大争议人物,有人历数他伟大,有人痛述他残暴。
伟大也好,残暴也罢,无需我去评头论足。我只想说秦始皇是中国万里长城和兵马俑这两大宏伟工程的缔造者和总设计师。我也不排除他是依靠数以万计黎民百姓的艰辛和智慧、鲜血和生命为自己的皇冠上加冕了世界奇迹与历史文明的两大桂冠的。
也许是中国农民质朴的天性,也许是中国炎黄的血脉所富有的清明和透亮,把中华民族那种潜在的高尚,浓墨重彩的描绘在了那块极其厚重的土地之上。
到了兵马俑,我的第一个好奇心就是想急切的见到当年发现秦俑的第一人——杨培彦。是他将一批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瑰宝,一颗人类历史上璀璨的明珠,在沉睡了两千多年之后使其大放光彩。然而,更令我惊叹的不仅仅是那宏伟浩大的秦佣本身,而是体现在中国农民那种高尚无私的情怀。
1974年,他还是一位四十出头的壮实的汉子,他没有多少文化,对中国几千年的古代历史也谈不上什么研究,可他万万没想到的是,由他定位的那口井眼竟然是“千古一帝”的地下工程。在那个“文革”后期的特殊年代,在那片历经了数千年封建思想浸润的土壤上,谁也不敢相信他们有了前所未有的理智,大胆的提出了把那些具有迷信色彩的陶俑交给国家去鉴定、去保护。
几架土制的轮车拉着许多残缺不全的“文武百官”走进了西安文物局。他们做梦也没想到,他们拉去的不只是几车残缺不全的陶俑,而是一颗从西北高原发射出的令世人注目且响彻寰宇的巨型卫星。从国内到国外、从黎民百姓到国家元首,把一个已有十三朝古都历史的西安推到了一个让世人扑簌迷离的前沿。“不去秦俑,不算去西安”;“不游秦俑不算来中国”。一股任何人也抵挡不住的热浪澎湃了中国,也震撼了世界。
的确,在世界文明史上,许多惊天动地的发现与发明有着其必然的偶然性,牛顿的万有定律、瓦特的蒸汽机、罗伯特的细胞学说等等,如果没有熟透了的苹果的自然坠落,没有沸腾的水壶盖的跳动,没有在显微镜下软木塞上的蜂窝状小室,他们的名字或许至今也不被世人所知晓。
我真得庆幸,一个地道的中国农民凭着他心灵的所悟,用一把锄头掘出了世界的奇迹。但,他不被许多人所知的是:他是一个识字最少的人,他几乎没有上过学;他又是一个给世人签字留名最多的人,黎民百姓不说,就国家元首他签字留名的就有一百多;同时他又是一位获得奖励最少的人,三十一年前,他从文物部门领回的是三十元人民币,他没有一人所得,而是按劳动日的报酬人均三角分发到了村民的手里 ……
听着导游员那一字一句的讲解,我的视线怎么也无法从那浩大的兵马阵容里收回。我看到的是从“将军”到“士兵”的威武和严整,是从那无数双陶俑的眸子里迸射出来的一种审视的目光,是从壮实彪悍的战马的鼻孔里喷出的一股奔驰嘶鸣后的剧息。
哦,我什么都明白了,他们在那立队等待的,是来自五洲四海的检阅,是朗朗乾坤撒向黄土高原、撒向中华大地的那一注久远而又朴实的甘泉。
我似乎看到了那青山绿水的背后,有一张陌生而又熟悉的笑脸 ……(作者: 曹 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