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学] 您在笑吗

[复制链接]

帖子
72
威望
0 点
红花
163 枚

潜山文艺 发表于 2016-3-30 15: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天柱山是京剧鼻祖程长庚的故乡。
  在它的东面有一片万亩竹海,它顺着蜿蜒起伏的山势密密匝匝地挺立着,如一处长年不息的海潮。就在这海潮的中心藏匿着一颗璀璨的珍珠,它历经数百年,仰望着高它千百倍的天柱山,没有发出过一声叹息,默默地记录着大山里所发生的一切。
  那里当年是杨氏家族的所在地,并建有杨氏宗祠,如今隶属龙潭乡万涧村。清乾隆年间,当地的百姓在修建宗族祠堂时搭起了一个像模像样的古戏楼。人们如今习惯地叫它杨氏宗祠古戏楼。据史料记载,程长庚在徽班进京前,那里是他常去活动的场所。数百年的风霜虽已模糊了那一梁一柱,一牌一扁上的匠心雕刻,许多雕梁画栋也已退出了昔日的光彩,但我依然能感悟到它的灵气是那样的逼人。难怪在那“破四旧,立四新”的“文革”时期,老百姓硬是用身体和生命去保护着它。
  我作为一名业余文艺爱好者曾不止一次地在那个戏台上演出过,每次总想在那里寻找点什么,我常常为家乡能出一位京剧“国粹”的创始人而感到自豪。也曾试想在那里能探些究竟。程长庚为什么要那样不辞辛劳的翻山涉水数十公里从山外到那里演戏?老百姓的说法是多种多样的,有说他当时演的一些戏不太顺应朝廷的口味,是为了躲避朝廷的查禁;也有说大山里的人看戏的机会少,到那里是为了寻求市场;还有的说,过去唱戏的不光被世人瞧不起,就连家人也容不过等等。他究竟在那里演过多少戏,演个一些什么戏,古老的戏楼无法向当今世人说个清楚明白。但从现存的整个戏楼的布局看,可以想象,当时在那僻静的山洼,在那千余平米的祠堂里,在那依稀尚存的看楼和设计、雕刻精美的供达官贵人享用的“包厢”中,确是有过许多令人兴奋的不眠之夜。是天柱山的秀美和灵气滋润着程长庚的集众家之长的嗓音和流芳百世的美名,还是他在那里所扮演的文武百官所潜留的一种什么东西回应给了天柱山以及那里的一草一木?只有那挺拔的天柱峰知道,只有那山洼间潺潺流淌的小溪清楚,只有那不知何年就有了的那万亩竹海记清了它的一切。
  站在杨氏宗祠的一角,仰望天柱山,真能让人产生一种跃跃欲飞的感觉。那山体间时聚时散的缕缕云烟像是无数片从天外飞来的谜面,让你摸不着更猜不透。我索性一头钻进茫茫竹海,想从那里找到一丝有所用的痕迹,看到的依然是翠竹那挺拔而虚心,高大而有气节的胸怀。我仿佛一下子找到了古戏楼之所以置身于深山而不感寂寞和不发哀叹的缘故。那是因为,那里的山是绿的,水是清的,就连空气也是甜丝丝的。
  那些当年演过戏或看过戏的许多老人都已经不在了,惟有戏楼依然留着。小小戏楼浓缩了几多历史,也演绎过几度春秋。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贫穷的、富有的都曾在那个小小的戏楼演绎过人生,那数不清的角色或流芳百世或遗臭万年,同样也早已化作了那山间的云烟。
  我实在无法评价眼前的戏楼,它承载过多少喜怒哀乐却一言不语。它对人世间的一切没有任何评论,依旧在那里立着,几百年任凭风吹雨打。
  望着戏楼,我像是捂出了什么?……
  我几步跑上那正在维修中的戏台,当着许多人的面,毫无掩饰地亮了一嗓京剧“西皮流水”——莫让年华付水流。
  人笑了,山笑了,水也笑了,京剧的鼻祖:您,也在笑吗?(曹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手机版|虚假信息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 皖ICP备10015146号-3 )

公安备案号34082402000327 GMT+8, 2025-5-1 03:41 , Processed in 0.079439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