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传真] 塔畈乡杏花村里“幸福路”

[复制链接]

帖子
11235
威望
0 点
红花
56068 枚

手机认证 实名认证

香山飞鹰 发表于 2016-4-7 21: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阳春三月,古皖大地一片生机勃勃。记者走进潜山县塔畈乡杏花村,一排排楼房依山而建,一条条平坦宽阔的水泥路在脚下延伸,山泉涌出自来水,一张张愁容在发展中舒展。谁能想到,过去破旧道路、猪栏厕所,挣钱养家苦无门,哪家娶个媳妇都是头疼事。
  从鲜为人知的贫困村到新农村建设新亮点,从“帮扶点”到“示范点”,记录了潜山县扶贫工作的新实践。
  合力铺就致富路
  杏花村是潜山县最偏远的高山村。长期以来,该村少有项目和资金进入,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极其脆弱,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全村18个村民组1400多人,其中贫困户145户,贫困人口443人,占总人口的近三分之一。从县里到杏花村,有60公里的路程,由于山路难行,开车要近两个小时。
  作为该县重点困贫村,扶贫工作牵动着潜山县财政局主要领导的心。2013年7月,县财政局开始启动对口精准扶贫,杨艳根挂职担任“第一书记”,68名县局机关干部轮流蹲点,和村杏花村“认上亲”,结成帮扶对子,积极争取扶贫、交通、水利、文化等多部门联合共建杏花村。
  “现代农业离不开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只有让基础设施跟着产业走,成为农村产业发展的硬支撑,才能强产业、富农民。”杨艳根说。
  基础设施差,运输农产品更是老大难。为了打通村民的致富路,在担任“第一书记”期间,杨艳根向上级累计争取资金200多万元,撬动社会投入近20万元,修复河州塥水毁工程,整治当家塘8口,硬化塥里路1.5公里,改造施祠路、余湾路,解决张庄等5个村民组700人饮用水问题,为村里的产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年来,杏花村出现了可喜的变化,极大改善了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如今,硬底化水泥路铺到了该村施国祥家:“做梦都想不到,那么远,施工难度那么大的路尽然修出来了,而且通到了我的家门口!”路通到了村民的家门口,漂亮的房子一栋栋地建起来。“路通了,村民建房的成本减少了三分之一,产业发展了,原先打算搬到外面的村民也安心下来,村头还形成了小集市,生活日用品都丰富起来。”杨艳根深有体会地说。
  “追”书记说富路
  “他可是乡里的大能人,村委会的办公楼像模像样,四处联系单位,组织村民发展产业,村集体经济一年来有很大提升。”我们回到塔畈乡乡政府大院,副乡长刘小春直夸杏花村“第一书记”杨艳根。
  我们奔杏花村而去。没想到他刚刚出去,来到财政所也是一样。“他可能到村民家里去了。”一村民相告。再次联系上杨艳根,小杨直说对不住。“下午回村里,抽时间和你们好好聊!”
  下午终于见到了小杨。问他忙些啥,他笑笑,到贫困户戴厚安家看看。“2015年他母亲去世了,老婆癌症也走了,儿媳妇离家出走了,真的很困难啊!”
  杨艳根说,“我就见不得像老戴这样的贫困户,所以同老婆商量后从家里拿了两万多元钱让他买上四头牛发展自己的小产业,让他尽快脱贫。”他向我们掏心里话,像戴厚安家一定要因户施策,制订符合实际的扶贫措施。但整个村的发展不能靠一时的救济,必须找到一条致富路。
  “第一书记”驻村帮扶不是简单地给钱给物,更重要的是帮助群众理清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促其早日致富。贫困户江旗帜有种植白茶的意愿,但一没技术二缺资金,在包户干部的帮助下,农技部门无偿传授种植技术,今年江旗帜种植了200亩白茶,财政局按照规定每亩给与一定的补助。“有的种瓜蒌,有的发展中药材,还有养羊,有的养牛,按照每户的不同情况,采取最适合他们的帮扶政策。”杨艳根说。
  在帮扶贫困户的同时,村两委探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新路,根据农户山地多、耕地少且分散、土地利用率低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少数贫困户受劳力限制、发展产业主观意愿弱的特点,村两委将农户闲置土地统一流转,集中转租给当地家庭劳动力多且发展产业愿望强的农户或引进种植大户发展特色产业,并就地吸纳贫困户用工就业,让其从中获取地租和劳务双重收入,实现农户、大户和村集体“三赢”效果。
  走访中,记者最大的感受是作为领路人的“第一书记”有想法肯做事善做事,而且能够做成事。走近他们,和他们交谈,被他们改变落后面貌时浑身焕发出的韧劲闯劲拼劲所感染,我们不禁心生敬意。
  “制约山村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如交通不便、信息不畅、资金短缺、生态保护限制开发空间等,但换个视角看问题,同样也能看出诸多优势,如地处偏僻高山,空气质量绝佳,利用高山平地搞种植、养殖可谓前景无限;一般耗能企业不能上,利用山区资源种有机茶,也是一条好路子。思路决定出路,再加上肯吃苦不服输的闯劲拼劲,富路会越走越宽。”杨艳根告诉记者。
  产业扶贫拔穷根
  产业是农户增收致富的关键。没有产业支撑,再好的房子也是“空壳”,再好的乡村也是“空架子”。“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以产业为支撑。”杨艳根说,我既然是来扶贫的,不能只是给村民留下一堆硬件设施就走人,我不但要为这里“输血”,更要让这里能“造血”。
  如何引导贫困户发展产业,增强“造血”功能,实现脱贫效果可持续?是杨艳根到任后和村两委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我最高兴的是驻村干部听取了我们大伙的意见,还用贴息贷款帮我购进了几十头羊,把我的特长发挥出来了。”阳光下,老羊倌王家根正在悠闲地赶着羊羔走在“西风岩”山的林荫小路上。
  大概是因为生长在深山之中,王家根一直对养羊“情有独钟”,而且饲养技术在整个村子都是出名的。“但以前因为资金有限,只能一次养一两只。这次村里开会定下了规矩,我们贫困户发家致富想要什么,资金和项目就往哪里倾斜。”
  在杏花村,结合自身土壤、阳光等地理优势发展产业。如今,种植业茶叶、瓜蒌、药材和养殖业猪、牛、羊等渐成气候,建成的60KW光伏电站,使得村集体每年增收约6万元,改变了“空壳村”现状。
  为确保精准扶贫做到变“漫灌”为“滴灌”,杨艳根和村两委从一开始的建档立卡入手,“一组一策,一户一法”,做到一户登记一本台账,制定一个脱贫计划,实施一套帮扶措施。
  杨艳根说,通过对145个贫困户逐户逐人上门了解,按扶贫户、扶贫低保户、无劳动能力低保户、五保户进行分类,最终选定68个贫困户实行帮扶“一对一”,按照每个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
  一年来,杏花村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风生水起,在“第一书记”的带领下实现由贫到富的华丽嬗变。目前,该村37户发展茶叶33.9亩,4户发展瓜蒌和中药材19亩,11户养羊125只,3户养牛8头,1户养猪50头。
  “一颗心真不真,办的事实不实,村民一眼就能看出来。”杨艳根说,帮扶不仅要“输血”,更要“自我造血”,有了产业的支撑,农民的收入才能有保障,才能真正摆脱贫困,实现增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手机版|虚假信息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 皖ICP备10015146号-3 )

公安备案号34082402000327 GMT+8, 2025-5-15 13:29 , Processed in 0.049568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