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3992
注册时间2016-3-28
帖子72
精华0
积分235最后登录2017-3-12

- 帖子
- 72 帖
威望- 0 点
红花- 163 枚
|
潜山网微信号(qsw0556)北京的香山,没有去过,当然也就不知道香山有没有寺庙。不久前,我去的香山寺,是坐落在潜山县官庄镇香山丛林中的古寺。
今年盛夏出奇地热,用中央电视台气象先生的话说,是“太阳天天上班”。立了秋,阳光还是那么炙人。说来也怪,那天到官庄,上午秋阳似火,午饭后上山,太阳竟躲到云里去了,山风阵阵,平添了几份凉意。大伙都说,是心诚,感动了香山寺的菩萨吧?
香山,海拔一千四百米。远远望去,呈圆锥状,山尖直刺苍穹。两边群山,巍巍如一道屏障,长长又如伸开两臂,将香山寺挽在怀中。山的两边尽头处,向上隆起,很像座椅的扶手,香山寺就在香山的腰部,端坐在座椅中。山脚下的香山水库,水面如镜,峰景寺观,倒映其中。这里山径幽静,林木恣肆,秀石玲珑,透着一种清雅气息。“到此一无半点尘,上来更有碧千寻。”这深山藏古寺的境地,真是难得。
进寺迎面是山门斜坡,石阶八十一个。拾级而上,如履天台胜境。“大香山寺”的匾额,挂在寺门正中上方,两侧刻有“佛国三千大世界,天下禅林第一家”的门联。寺始建于清光绪十二年(一八八六),后由中兴师祖释长法尽心苦修,建成三层大殿。旧志载,这时的香山寺“殿宇巍峨,神像罗列,僧舍、法堂皆备”。几经风雨,香山寺兴衰更替。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香山寺为省级重点寺庙。
佛学高深,凡人莫测,寺中风光景物却大可观赏。香山寺东侧寮房安置一口巨钟,高三点二米,圆口周长六点七三米,直径二点六米,壁厚零点二三米,重在万斤以上,钟体铸有捐资的一万二千多人姓名,故称“万名钟”,是为禅林一绝。
住持释志清 黄俊英摄 说起万名钟,来自河南洛阳的住持释志清的话多了起来。清末,住持比丘尼长法许愿要铸一口大铁钟,于是募化四方,乞檀越施舍,获得巨资,备金银铜铁锡,择吉日开炉。九座土炉在寺门外广场同时开炉熔铁,烧了三天三夜,火光冲天,几十里之外都能看见。住持长法率众僧尼登上香山峰顶,诵经作法,鞭炮声声,震撼山谷。第四天开始浇铸钟体,到第五日清晨才得以完成,但钟顶钮怎么浇铸都不能凝结。炉师和匠工们心如火燎,长法更是坐立不安。她虔诚地乞求佛祖相助,准备以自己血肉之躯祭炉。她一面在房中沐浴净身,一面着弟子磨刀,打算割下双乳投入炉中,以结钟钮。正当弟子拿刀进门时,众人齐声惊呼:“好了,好了,太上老君下凡了!”只见香山顶上祥云盘绕,其上立一白发仙翁,手持拐杖朝化铁炉中指指点点,炉师舀了一瓢铁水向钟顶浇去,钟顶立刻凝结起来。长法见状纳头便拜,僧尼、匠工们也跟着长跪不起,感谢太上老君助了一臂之力。释志清法师说完,坦然一笑,说,这是佛家传说,不足为信,但香山顶端的一尊一点零七米高的石香炉,安放万名钟压断的门前石阶,的确都还在。八十四岁的居士黄德厚“情有独钟”,在一旁说,一九五八年大炼钢铁,有人要砸钟炼铁,只因太坚固,奈何不得。“文革”浩劫,潜山县城的红卫兵气势汹汹,要兴钟问罪,结果也只能砸下底部边沿的几块铁皮,万名钟仍是岿然不动。
西寮房架设直径一点五米的大鼓。每天凌晨四时、晚上九时万籁俱静的时分,阵阵洪亮的钟鸣在暮霭中抑扬回荡,山谷共鸣,传声独远,一派“玉屏青嶂暮烟飞,绀殿钟声落翠微”的意境。我们好奇地询问,钟每次要敲多少响,法师说,早晚都是一百〇八下。问其缘由,法师侃侃而谈。佛教认为“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增;离地狱,出火炕;愿成佛,度众生。”也就是说听钟声可以消除人们的所有烦恼,可以增长智慧,趋利避害。钟声一百〇八响,代表人的一百〇八种烦恼。他扳着手指一口气数开了,我辈如坠云雾,只好似懂非懂地点头称是。善解人意的释志清还为我们表演和尚撞钟,果然不同凡响,钟声悠扬。“引杵宜缓,扬声欲长。凡三道,各三十六下,总一百八下,起止三下稍紧。”我说,不到时刻敲钟,是否坏了佛家规矩,法师连声说,不,不,佛家讲究随缘。你们远道而来听钟,今日相会,也是缘分啊!那宏静旷远的钟声,久久撞击着我的心扉。余音中,看着万名钟旁的对联“钟声传三千界内,佛法扬五亿国民”,也似做了一次参禅修炼。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唐·常建诗)。我坐在寺前的石阶上,望着太阳的颜色一点一点地变黄,由黄转红,再深红,渐渐暗淡。夜幕降临,我们和释志清法师合掌道别。香山寺又恢复了清静,只有山泉叮咚的流水声相伴,偶尔听到归巢鸟儿的几声鸣叫。(作者:黄骏骑 图片来源:安庆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