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学] 红色的记忆

[复制链接]

帖子
72
威望
0 点
红花
163 枚

潜山文艺 发表于 2016-4-17 09:5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潜山文艺 于 2016-4-17 11:25 编辑
  潜山网微信号(qsw0556)和平,天柱山的一个村子,那里有一个被当地群众称为兵工厂的文物保护单位“和平修械所”。
网络配图
  先辈的壮怀激烈,叫岁月心动。日前,我踏上这块鲜血浸润过的土地,走进了这个村庄。
  汽车在通向天柱山大龙窝茶场的盘山公路上缓缓行驶。两侧,满眼都是瘦骨嶙峋的巨石,潮水般涌动的浓绿。时值寒冬,“大雪”将至,阴雨连绵,寒气袭人。一路上,见不到一辆车子,也很少有行人,偶尔有摩托车擦身而过。除了车轮摩擦砂石路面的沙沙声,大地静悄悄的,仿佛万物都在冬眠。只有天柱山的松、杉,还是那么郁郁葱葱,生机盎然,似乎没有感到严冬的到来。
  到了大龙窝,有一段路高低不平,小车不能走,我们只好肩背衣包,手拿雨伞,弃车步行。
  顺着简易公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多里,额上沁出汗珠,不得不解开上衣。同行的县文物局徐礼智局长,看路还远,不停地用手机与和平村的同志联系。地处深山,信号不灵,几经呼叫,总算接通了。村里听说我们是步行,连忙让摩托车来接。于是,一行四人分乘两辆摩托车,飘飘荡荡,在云雾中穿行。下坡时,车手一再让我坐稳,注意安全。就这样,我们当了一次“飙车族”,潇洒走一回。
网络配图
  从山高处俯瞰,天柱山脉横空出世,跨山越谷,千回百折,奔腾而去。和平村村部和一些民居,静静地卧在四面环山的盆地里。一到这里,呼呼的山风听不见了。一条小河,顺山势绕来绕去。房子傍山而建,多为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翻盖的老式平瓦房,间或也有楼房。听说,山那边叫花屋的地方,还有年代久远的古民居,很耐看。一代一代的山民,就这样生活在大山的怀抱。
  和平村,属潜山县水吼镇,去年与乌岩村合并,虽只有一千四百人,面积却有二千八百公顷,是这个镇面积最大的村。和平,原为“河坪”两个字。路口一土地庙,有对联“坐对双溪水,保佑两河坪”,道出了原由。后来,带上时代色彩,干脆改叫“和平”。这里山高岭陡,居住分散。全村三百七十户,零零星星地散落在山坳里,好像在万绿丛中藏着,距它很近了,还看不全,只能瞥见一个房脊和几张瓦片什么的,颇有诗意。“见面问声好,握手要半天”。村干部走村串户,一天到不了几户人家。一千六百二十公顷山场,长满松、杉、竹、杂木。那竹海的气势,真叫动人心魄。深山老林,无人问津,逃过了被修改、被雕凿的噩运。她自然地原始风味地存在着,好像一个“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女人,年纪不小,仍含苞欲放,万般迷人。
  村支书方元龙,在家里热情接待我们。他今年四十岁,割肚初中毕业后,一直在家务农,担任村干多年,是个“年轻的老干部”。两个小孩,一在昆山工作,一在学校读书。他的弟弟妹妹,都在县城经商,收入颇丰。家中五间平房,家具谈不上豪华,倒也齐全。里里外外,清清爽爽。一看就知,爱人是个会做事的麻利人。方支书个头不高,挺精神。他告诉我,和平,是一块红土地。这里的百姓,为了今天的日子,出过力流过血。他的外祖父程廷春兄弟俩参加农民暴动,壮烈牺牲。烈士遗孀、外祖母方启英三次为新四军、解放军藏埋枪枝。为了搜寻枪支,国民党兵曾将身怀有孕的方启英,用木板夹住胸部,木棍钳住膝盖,重压拷打,百般折磨。她咬紧牙关,什么也没说。建国后,方启英先后被选为省五届人大代表、全国妇联第四届执委。一九七七年,还代表潜山人民,赴京瞻仰毛主席遗容。老人在一九九五年八十四岁时病逝。村里老小,都十分怀念她。
网络配图
  说到这里,大伙迫不及待地要他带我们去“和平修械所”朝圣。翻了一座座山坳,来到白果村民组刘家垅。刘家垅在群山环抱之中,山崖上峰高脊尖,山崖下岩陡林密。地形幽深隐蔽,不到近处,看不到房屋。屋宇为小瓦房,五间两进,原是公堂屋。一九四七年三月,我皖西人民自卫军的一个流动兵工厂,因战局变化,从岳西衙前搬迁到这里。至今仍住房东头的老共产党员王金节,当年十七八岁,修械所的同志就住在他家。听说我们来了解修械所的情况,老人来了神,动情地回忆起那难忘的岁月。
网络配图
  王金节清楚地记得,修械所有二十三人,所长杨友元,政委姓贾,在大别山打游击的刘秀山,也来过这里。负责技术的是姓廖的广西人,还带了家属。技工有王绍文、王雨时、江崇义等十多人。人手不够,就从太湖、岳西招来铁匠帮忙。设备有红炉一座、风箱、台钳、锉、锤、钳等手工等工具。能修理轻重机枪、“湖北条子”步枪,还能自制手枪。一匹马、一头骡子,进进出出,驮运枪枝。他的家中,还珍藏着修械所当年使用的旧物,有床、骨牌凳、木盆、安置台钳的小方桌、当工具箱的茶柜、装子弹的豆腐桶等。房前百余米处,有一个叫“莲花形”的土墩。修好的枪枝,就在这里校验试靶。那些日子,这里枪声不断。年轻的战士常教王金节打枪,有时也把对面的大松树当靶子,练习射击。一九五八年前后,砍下它们锯楼板,还发现树里有子弹头,把锯齿都弄坏了。到了一九四七年五月,修械所被敌人发现,被迫转移到太湖寺前河。临走时,将来不及带走的一百余支枪,沉埋到房侧的深水塘里。不过几天,国民党二十五师把这里洗劫一空,做修理车间的堂轩被他们放了一把火,屋梁都烧得焦黑。他的父亲王云安,被联防队打得皮开肉绽,死也不肯说出藏枪的地方。后有一个姓王的家伙告了密,敌人逼着当地百姓,打破厚厚的冰块,从池塘里把枪捞起来,还抓夫将枪挑到了湖北。
网络配图
  说着,老人领着我们,拨开草丛荆棘,爬上小山岗,来到埋枪的池塘。池塘还是那样子,只是被泥沙湮埋,没那么深了。漫步这狭小的深山盆地,看着普通的修理车间,目睹小方桌被炭火烧焦的洞块,当年修械所的敲敲打打声、枪声,似乎依然萦绕耳畔。可以说,这里的每一块石头,都生长着光荣,每一寸土地,都铭记着艰辛。蒙蒙细雨中,我想着那不太久远的往事,目光投向刘家垅远处的盈盈绿意。
  吃过在城里很难吃到的农家饭后,天更冷了。我们围坐在火盆旁,聊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话题。我说,这小山村,水好蔬菜好空气好,更有朴实平凡的百姓。他们平实的话语,对生活轻松而单纯的态度,令人向往。方支书不无自豪地告诉我,山里人“一片真心可对天”。这里民风淳朴,和谐祥和。近些年,无一例刑事案件,无一例群众上访,无一例计划外生育。群众防火意识强,山林也无一例火灾。以往,村干部要花很大气力抓计划生育,现在大多数农民生育观念发生了变化,独生子女和双女户,国家新政策下来了,还有补贴,年满六十的,每月可发好几十元。说到吃药住院,这是农民最头疼的事了。但近年搞起新型合作医疗,全村参保率达百分之九十以上,大大帮了农民一把,再遇上大病,就能报销一部分,这是雪中送炭夜路见灯。农民一说这些实事,就说新农村建设真是好。我明白,他们就怕搞虚的,搞花架子,辜负了中央好政策。全村十多户五保老人,除国家补助,村民们照顾得很周到。方支书的爱人在一旁插话说,五保老人去世,左邻右舍都要去送葬。这不,八十七岁的五保老人胡功嫦,昨天晚上去世了,老方一会儿还要去看望呢!
  党的扶贫政策的春风,吹进了封闭的大山,和平人得到了实惠,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县里安排“以工代赈”资金六十多万元,在天柱山森林公园的支持下,村民每人集资四百元,修通了出山的公路。等级虽不高,每天有两辆中巴车往返县城。小水电早并了网,家家户户用上了高压电,接通了有线电视、自来水,电话入户率几近普及。这些天,村里正忙着与电信部门联系,要架设铁塔,解决手机信号不灵光的问题。
网络配图
  对照新农村建设标准,“生活富裕”这一条,差距不小,通过努力,还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达到,是困扰他们的难题。眼下,村民人均收入不足一千五百元。粮食自给,不成大问题,收入还是靠打工挣钱。全村户均有一人在苏浙一带,从事缝纫装潢运输,进厂当工人。在家的劳力,农田不多,主要搞些木材加工、多经生产。高山种蔬菜,田里栽茭白,地头养磨菇,山上埋茯苓,样样都干。在王金节大爷家,我看见屋里到处摆着圃篮,里面晾着切得很薄,颜色雪白的茯苓片。他家埋茯苓,搞加工,年收入少说也有三四千元。方支书说,像这样的农户很少,多是规模不大,又没有经纪人,小打小闹,难成气候。
  水吼镇党委、政府及和平村两委,最关注呼声最强烈的是,希望国家继续加大对深山区的扶持。当前,尤为迫切的是解决出山的颈口。前些年修的公路等级低,并村后也不贯通。修水泥路,少说也要四百万元,这可不是个小数,靠农民集资,一时难奏效。前阵子有浙江客商来考察,发现这里矿泉水水质好,准备投资,只因交通不便捷,项目没能落户。前些年修路欠下的三十万元债务,压得村干部喘不过气来,虽说每年两座水电站上交村八万余元,化解债务还需一些时日。
  走进深山的和平村,走近红色,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洗礼……(黄骏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手机版|虚假信息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 皖ICP备10015146号-3 )

公安备案号34082402000327 GMT+8, 2025-5-1 03:39 , Processed in 0.104049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