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3992
注册时间2016-3-28
帖子72
精华0
积分235最后登录2017-3-12

- 帖子
- 72 帖
威望- 0 点
红花- 163 枚
|
潜山网微信号(qsw0556)潜水经天柱逶迤而下,流至野寨,河面渐渐宽阔起来。清晨,初升的太阳照在河面上,清澈的河水流光溢彩,岸边的垂柳随风摇曳。这里有一处古渡,每天上学的孩童,赶集的山民,过往的客商,都从这里过河。有着一千七百多年历史的吴塘堰,就坐落在古渡口的南岸,汩汩清流从这里流向万亩灌区。
史料记载,魏公曹操于建安年间占领江北,命庐江太守朱光驻皖城(今潜山)屯田,将扬州刺史刘馥所修的潜水堰进行扩建,“以灌稻田”。建安十九年(二一四),吕蒙向孙权建议,“皖地肥美”,“其山深秀而颖厚,其川迤逦而荡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欲取中原非夺之不可。孙权趁着连夜大雨曹军不备,一举攻下皖城,俘获太守朱光、参军董和。吴军进驻皖城后,整修潜水堰,遂将其改名吴塘堰,“民德之”。自后吴塘堰几易闸址堤线。其间千余年,不乏清官贤守,或“亲率其民凿河”,或募捐建闸。清嘉庆十三年(一八○八),吴塘堰土坝被洪水冲溃数百丈,地方官奏报皇上,请借币修理。仁宗皇帝谕批借库银五千两,使“吴塘工归实在”,“以资巩固”,并分五年将所借之款摊征归还。这次溃口,皇帝亲批借款督筑,但未成其事,仍放淌十三年。十三年后,潜山知事常景周集夫修筑得固,安全受益百余年。
新中国成立后,吴塘堰获得了新生。一九五八年,国家投资一点二万元,将吴塘闸再次迁到山边,扩建成高二点二五米,宽一点五米双孔浆砌石拱闸,闸外又建成近二百米的拦河堤,改善引水条件。一九五九年,为解决下游痘姆、古井、王河、梅城等乡镇两万亩农田水源,又投入资金,发动民工,沿山边开挖出一条长三十公里的干渠,既灌溉又泄洪。灌区面积近三万亩,是建国初的六倍多,取名五丰河,寓意五谷丰登。滚滚的潜水,按照建设者的指令,流向广袤的沃野,变成肥鱼稻谷鲜藕绿竹。
漫步吴塘堰,我实在没能料到,这造福于民的吴塘堰,竟然这样平实如许,仅仅是这样实实在在的堰口和堤坝,平和宁静,没有让人感到有惊心动魄之处。它流芳百世,却没有一丝凌人的盛气,没有众多花哨的装饰,没有任何嚣张的陪衬。吴塘堰,用静默拉近了自然与人的距离,至今,这关系依然和谐。
顺着五丰河大堤向下走,远远望去有一大片瓜蒌地。走近一看,但见成片的瓜蒌架上硕果累累。叫人很难相信,几年前这里还是连野草也不长的白沙滩。一九九八年二月,县城八名下岗工人承租了吴塘圩这片沙滩。他们在这里安营扎寨,顶骄阳迎寒风开渠挖地,披星戴月春种秋收。领办人滔滔不绝地向我们畅谈下一步打算,利用四面水渠养鱼,供休闲垂钓;堤外洁净沙滩,可开发沙滩娱乐项目;在岸堤上,盖建竹篱茅舍,为久居高楼的人们,提供田园游乐场所。
离开天柱山脚下的吴塘堰时,我双手捧起从闸口流入的潜河水,喝了个饱。听着入闸河水的轰鸣声,饮着这可掬可捧的水,我怦然心动:吴塘堰很不起眼,没有都江堰那样的名气,但她像一个默默无闻的母亲,一千七百多年来用自己的乳汁滋润着潜阳大地,造福于人民。
吴塘堰,我心中的丰碑!(黄骏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