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绿水青山官庄情》报道中,我们关注了安庆市潜山县官庄镇发展乡村旅游,“留住绿水青山”的实情。今天,我们继续把目光投向这座位于大别山深处、人文底蕴深厚的古镇,探寻它是如何“系住乡愁”,又如何通过旅游扶贫为乡民带来福祉的。
人文官庄乡愁浓
安徽网络广播电视台讯(记者:张文昕)千年古镇,汉末始创,风雨砥砺,明清隆昌。古皖东北,桐岳舒壤,北倚省府,南接长江,东临巢湖,西望汉阳。魅力乡村,古色古香。豆腐之街,书画之乡。人文荟萃,万古流芳。余祖文章,七叶衍祥。余公大化,革命英烈。学士英时,人文巨匠。桑皮纸贵,故宫珍藏。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乡愁悠悠,谓之官庄。
孝友文化别具一格
4月28日,记者一行来到当地有名的德馨庄,门楣上的“五世同堂”、“七叶衍祥”,铭刻了“庄主”余文章的美德。据族谱和方志记载,余氏第十四世祖乡饮大宾余文章,天性孝交,不吝施予,善行德广,清乾隆帝分别于五十五年、五十七年赐圣匾褒扬。“乾隆庚戍,文章公八十七岁,合家男女130多人,家庭和睦,五代同居同吃,每次吃饭敲钟集合,真正是钟鸣鼎食之家。家族兴旺,亲见第七代,七子五世同堂,乾隆帝又赐匾‘七叶衍祥’。”官庄镇领导李宝林一边领着我们观看广兴老屋德馨庄、余氏宗祠,一边讲解着官庄孝友文化源渊。如今镇里依旧传承了孝行义德,每年都会举办孝义文化节,开展为父母奉上“人生第一杯孝心茶”活动,让小孩从山上采摘新茶,亲手炒茶制茶沏茶给父母、长辈、亲朋好友。
图为:官庄镇广兴老屋德馨庄。
带着对文章公传奇故事的惊叹,再兴致勃勃走进金城村燕屋、戈元村河湾老屋、河西大屋、西领衙屋等老宅,古村落虽少有人住,其门楣匾额“良弼遗风”、“视履考祥”、“德乃福基”、“耕读传家”、“为善最乐”、“飞声京国”、“齿德兼优”,无不诉说着古镇的民风民德。在燕屋老宅,年近七旬的余志祥老人不无自豪地当起了解说员,“这老屋是余氏十五祖余从乾建造的,他是饮食官,相当于现在的粮食厅厅长。当年这里住了十二户人家,这堂厅里挂的牌匾都是地方官员和大户人家赠送的……”话音未落,余老的老伴提着水瓶给我们沏茶,并邀请我们在家吃午饭。
图为:官庄镇老宅一角,门楣上刻有“视履考祥”。 纯真的乡音、友善的待客,乡民们将官庄的孝友文化传承至今。
官庄镇政府党委书记王续豹介绍:“官庄本着因陋就简、因形就势、因地制宜,不搞大拆大建,尽量展示原生态人文景观的旅游开发理念,基本上是就地改造修缮古村落老宅,让游客真实地触摸到我们镇的乡村文化”。
非遗文化——桑皮纸陋室藏
28日下午,记者在官庄镇官庄村一排简陋的造纸作坊里,见到了桑皮纸手工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刘同烟。
图为:4月28日,在官庄镇桑皮纸手工作坊里,桑皮纸手工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刘同烟正在抄纸。
官庄生产的桑皮纸始于汉末,迄今有1700多年历史,又称“汉皮纸”。此纸不断裂、不褪色、防虫蛀、无毒、吸水性强,生产流程从选桑皮到制成常规性成品要经过28道工序,达3个月时间才能完成。民间常言“72道工序再加一口气”,道出了桑皮纸的工序繁杂艰辛,而“针尖上削铁”说的是桑皮纸廉价而难以发家致富。尽管如此,刘同烟从16岁开始接手祖辈遗传的手艺,坚持至今36年之久。他说,纸厂鼎盛时,有200张纸槽,400多人从事桑皮纸生产,但由于多种原因,中途走向衰落。为了纸厂生存,刘同烟外出学习宣纸制作技艺以提升改良桑皮纸品质。“1992年,桑皮纸受到机械化生产以及宣纸的知名度冲击,纯手工制作的桑皮纸顿时没有了销路。我去泾县宣纸厂学习了5年,借鉴经验研究改良桑皮纸制作工序,并扩大桑皮纸品种,从起初的超薄纸到如今拥有典籍修复纸、古籍印刷纸、医药用纸等10多个品种,保证一定效益,才将祖传手艺延续下来。”
图为:4月28日,在官庄镇,桑皮纸手工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刘同烟(右)向记者一行展示桑皮纸制作技艺获得的相关荣誉。 2002年,故宫倦勤斋通景画抢修工程急需用褙纸,主持修缮的美国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专家主张用韩国高丽纸,中国专家推荐官庄桑皮纸。“专家先后八次到官庄考察,经过反复检测,2004年6月确定桑皮纸完全符合质量要求。我当时接到任务后,前后研制了5次才成功。”刘同烟回忆起桑皮纸与故宫结缘的过程,倍感荣幸及责任重大。2012年,桑皮纸生产工艺被批准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此,堪称”国之瑰宝”的桑皮纸远近闻名。
为了保护传承好这项古老的手工技艺,官庄镇制订了详细的保护规划。镇政府党委书记王续豹说:“我们正在积极培养传承人,另外将筹建桑皮纸制作展示区、体验区,附带生产一些字画桑皮纸附属品,让游客们亲身感受桑皮纸制作精艺,并传播弘扬官庄桑皮纸非遗文化价值”。
乡愁悠悠
打豆腐、扯挂面、煮圆子……一方水土孕育一方乡俗。官庄老街被称为“豆腐一条街”。闻着豆腐香,我们找到了“豆腐西施”刘风莲的豆腐坊。
一对年轻夫妻正在体验捞豆皮之乐,定远人张文龙说:“官庄的豆腐、豆皮很香,我今天是专门来买一些带回家给父母吃的。”张文龙的妻子是官庄村民余同蓝,他自己从曾经的游客变成了当地的女婿。“每年我都跟着老婆回官庄,这里山好、水好、人好,每年都有新变化。以前是妻子带着我游官庄,现在我带着我同学游官庄。听说这家豆制品都已经远销美国了。”张文龙成了刘凤莲家豆腐坊的“宣传员”。刘风莲也笑着说:“我家豆腐坊,是得扩大规模了。这几年发展乡村旅游,游客走走就到我家来了,现有的产量已经完全满足不了需求了。”
图为:4月28日,在官庄镇“豆腐西施”刘风莲的豆腐坊里,一对年轻夫妻正在体验捞豆皮之乐。 供不应求的还有农家乐。“每到五一、十一这样的假期,酒店都住满了,早就提前被预订了。不光是我家,其他家也是如此。”金紫山大酒店总经理刘玉杰说。
“镇上拿出资金鼓励留守在家创业的农民,农家乐、手工作坊,种茶园、桑园等等,我们十分支持。发展乡村旅游的目的,就是带动乡民致富,带动当地产业发展。”王续豹书记说,官庄镇1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9个村是贫困村,今年水贵村、杨庄村即将摘掉贫困帽。官庄村村有景,镇政府正逐一打造。谈话中,在官庄工作12年的王续豹书记也坦言,制约大山深处乡村旅游发展的是交通——山区要致富,连接外界的交通是官庄镇急需解决的难题。
图为:潜山县官庄镇风光。 伴着香山禅寺“万名钟”的晨钟暮鼓,古镇安详美丽。德馨庄的“五世同堂”、风溪河上的三牲石、风溪桥头的千年银杏,古宅老屋,巍巍金紫山,祖祖辈辈栖息于此的乡民,以他们的纯朴善良,演绎着青山绿水官庄情。
点击:绿水青山官庄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