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天一柱擎翠障,皖潜两水漾清波。这里是古皖文明的发源地,这里是生态潜山的新家园。 潜山县城鸟瞰图 潜山,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位于皖西南中心地带,大别山东南麓,长江北岸,总面积1686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186个村(居)、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人口58万。境内拥有国家5A级风景区天柱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板仓和省级森林公园金紫山,森林覆盖率达53%。
稳中求进,改革创新,为推动科学发展,潜山县委、县政府提出“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着力打造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经济发达、生态家园舒适、生态文化繁荣的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田园城市”。
潜山母亲河(潜河) 【创建进行时】
潜山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创建工作“一盘棋”的思想,举全县之力,聚全民之智,扎实推进生态县创建工作。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县长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把生态建设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年度工作目标和年度计划,任务一起下达,成果一起验收,奖惩一起兑现。认真落实“一岗双责”,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制,现已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政协监督、部门协作、环保监管、全民参与”的创建工作格局。
潜山县坚持从源头上控制污染,依法依程序审批建设项目,同时着力提升环境保护能力和执法水平,完成了环境监测站和环境监察大队的标准化建设,坚持经常性的检查和重点抽查相结合,开展各种专项治理行动,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违规行为。持续推进文明创建和美好乡村建设,健全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城乡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三年来,通过实施过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累计削减化学需氧量960.2吨,氨氧99.1吨、二氧化硫27.8吨,氮氧化物4.6吨,“十二五”存量减排目标提前完成。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在电视台设立专题节目,乡镇设置环保宣传栏,编制环境保护工作手册,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生态基本知识,生态县创建工作氛围日益浓厚。
滨河景观带 【生态城市篇】
潜山着力加快山水田园城市建设。完成潜山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城市规划区总面积约107平方公里。通过争取国家项目、银行融资、市场运作,共投入50亿元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五纵四横”的交通网络,改造沙石路12条,城区道路基本实现硬化;完成城市公园绿地建设21万m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5m2,绿化覆盖率达38%; 完成东关河、梅河、金家河等城区河道景观工程;完成自来水系统改造,城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达1.88万吨,进水COD浓度达到140mg/L;新增天然气主管网11公里,CNG加气站已建成投入使用;旱厕改造、“四小”环境整治基本完成,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成运行。环境保护投资指数达2.5,空气质量优良,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100%,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100%,县城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100%。县城成为“设施完善、生态优良、风光秀丽”的幸福家园。
潜山县黄铺村
水吼镇黄龛中心村燕窝美好乡村示范点
【生态乡村篇】
潜山县大力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投入4.11亿元资金,实施“三清四拆五化”工程,实现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环境美化和设施配套化。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建设黄铺、源潭两个大型垃圾处理场,16个乡镇均建设压缩式垃圾中转站,配备封闭式垃圾中转车和保洁车,185个村居均配备专职卫生保洁人员,实现垃圾日产日清无害化处理。以农村沼气工程为突破口,加快生态能源建设,建成沼气1.7万口,农户普及率45﹪。全面完成“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全面实行殡葬改革和文明祭扫,生态创建进一步深入。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4个、省级生态村11个、市级生态乡镇9个、市级生态村88个。我县获批国家美好乡村综合标准化示范县,天柱山镇和官庄村、黄铺村被评为全省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求知村被农业部评为“美丽乡村”创建试点村,燕窝村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黄龛村被评为全省最具活力村。全省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现场会在潜山召开,人民日报、半月谈、人民网等媒体均进行了深度报道。生态美好乡村品牌从省内走向全国。
峡谷风光
【生态保护篇】
树立生态红线意识,着力保护耕地、林地和湿地。大力实施百万亩森林增长提质工程,全县新造林地87.8万亩,建设林带41.9公里,集镇、村庄绿化500余亩,同时建立政策性森林保险制度,形成比较完整的森林生态保护体系。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完成潜水左岸建标准化堤防12公里,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和小流域综合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85.4平方公里。多年来,潜山先后获得“造林绿化组织奖”、“第二批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全国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全国水土保持先进集体”等荣誉,4次获得安徽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江淮杯”竞赛金杯奖。天柱山国家森林公园荣获“安徽省森林旅游示范景区”称号,源潭查冲河建成高标准水土保持生态园,被国家水利部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
【生态产业篇】
潜山县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着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谋求能循环、可持续、有特色的绿色崛起之路。
着力推进生态工业发展。把生态当作生命来呵护,执行项目总量逐一核准审批制度,对污染项目实行“一票否决制”,对一些高能耗、易污染的企业,做到重点监控。近年来已关停10余家污染严重企业。集中优势资源,着力推进机械机电制造、医药化工、纺织服装、轻工制刷、农产品和旅游工艺品加工等五大支柱产业扩模升级,鼓励企业实施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生态工业已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着力推进生态旅游发展。打响天柱山品牌,加快三祖寺二期和茶庄集镇、东关景区改造工程建设,实施天柱山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支持环天柱山景区乡村旅游发展,推进白马潭、薛家岗、虎头崖等景区景点开发,打造乡村游、人文游、生态游精品线路,新创“4A”景区1家、“3A”景区2家。坚持生态引领,狠抓资源向资本转变,让优势活起来, 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承载功能,抓转型促村美。截止目前,我县星级农家乐达22家。其中五星级农家乐3家,四星级农家乐11家,三星级农家乐6家,二星级农家乐2家。
着力推进生态农业发展。为进一步突出生态农业发展,潜山县成立了茶叶、瓜蒌、油茶、食用菌、畜禽、蚕桑六大特色产业指挥部,制定了相关具体措施,通过规划指导、政策引导、政府发动、服务推动等调控手段,生态农业已基本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版块发展格局。源潭镇成为中国刷业基地,黄铺镇获批第三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塔畈乡彭河万亩生态茶园,形成了茶叶生产板块;槎水镇蚕业生产板块跃升为全省第一产茧大镇;水吼镇横中村瓜蒌生产板块、痘姆乡求知村瓜蒌生产板块,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新亮点。
着力推进生态文化发展。潜山县深入开展创建绿色社区、绿色学校活动,积极开展环保志愿者活动和“小手牵大手”活动,依托科普教育基地,广泛、持久地宣传生态保护知识,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目前,全县有省级“绿色学校” 1所、市级“绿色学校” 5所,县级“绿色学校”6所。
“参与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安全、杜绝人为破坏、建设美好家园”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据调查,目前,全县公众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认知率达95%以上,对环境现状的满意率达95%以上。
当文明成为一种信仰,当和谐成为一种追求,当生态成为一种生命,“皖国古都、黄梅之乡”的潜山必将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
生态潜山,正成为潜山人民的幸福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