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若遭营销电话“轰炸” 可拨962000举报

[复制链接]

帖子
11216
威望
0 点
红花
56047 枚

手机认证 实名认证

香山飞鹰 发表于 2016-8-10 07:50: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推销房产、装修公司、代开发票……很多人都接到过这样的营销电话,其中不少表示“被迫收听”无用信息,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了干扰。昨天,本报推出“疯狂的‘电话营销’”报道,通过记者卧底电话营销公司,揭示出许多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当天,不少市民打来电话,“吐槽”自己被营销电话骚扰的经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此建言献策,还有律师支招如何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即日起,如果您再接到骚扰电话,可拨打本报热线962000,记者会联系安徽省通信管理局进行查处。
  读者吐槽
  注册公司后“代开发票”的电话没停过
  在芜湖做生意的刘远(化名),去年7月注册成立了公司。从那以后,他的个人手机就不断接到各类营销电话,一天最多能有二三十个,除去卖房、卖保险的,“代开发票”占到了大头,有九成左右。电话归属地既有外地的北京、河南、上海、东莞等,也有省内的合肥等。“很多都是用电脑安装软件进行拨打,都是语音通话,号称可以开17个点发票,如果需要请拨指定按键。有时我故意打过去,问销售人员号码怎么来的,他说是买的,但是具体来源不清楚。”
  虽然被营销电话弄得不堪其扰,可刘远拿它们却没什么办法。他举例说,因为经常接到号码归属地为河南洛阳的骚扰电话,自己曾向洛阳电信投诉过一次,但是客服让他直接报警。刘远拨打了洛阳的110电话,可民警又让他拨打本地的110报警。之后,除了听民警建议设置黑名单,刘远发现也没啥更好的办法了。
  然而,对某个号码设置黑名单,也有其局限性——刘远说,基本每天都能接到新的营销电话,号码重复的并不多,“有一次我向推销员套话,他说你的号码是一个网站推送的,层层贩卖,一家不打了,还有别的公司。”因为做生意,不能轻易换号码,刘远感慨,对于骚扰电话,难道就没有一点办法?
  “几乎天天被这些骚扰电话烦。”“骚扰电话营销固然可恨,但那些贩卖、泄露用户个人信息的单位、组织和公司不是更可恶吗?这不是触犯法律的吗?谁给他们的权利?”……昨天,“疯狂的‘电话营销’”这一话题,也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
  建言献策
  多措并举对营销电话形成治理“合力”
  也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注到了“营销电话”背后的一些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钱念孙感慨道,自己也经常接到营销电话,比如在开会时、办公时,在他看来,这对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无疑是一种打扰。“个人感觉,很多营销电话已经违背了接受主体(用户)的意愿,是强行打进来的,无法辨别,接也不好,不接也不好。”钱念孙建议,应从行业自身、运营商、工商、通信管理等多个部门,对营销电话进行监管,不可放任其泛滥。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一级编剧侯露对此也有话说。她认为,第一,疯狂的“电话营销”是现代信息社会的产物,现代市民在大环境中,应对此有一定的“免疫力”,学会一些应对方法。“比如对‘骚扰’的界定,(如果一个人)既不做投资,也不想买房,那这类电话接得多了,(对其)就是骚扰;但也可能有人需要某类产品信息。现代人应理智应对互联网社会。”第二,应该有技术手段加持,在用户接到电话时,可以自动甄别来电性质。再者,应追溯到信息泄露的源头,进入法律程序保护用户的信息安全。
  律师观点
  保护个人信息,源头上杜绝“骚扰电话”
  对于那些涉嫌骚扰用户的营销电话,在法律法规方面是否有治理依据呢?昨天,新安晚报、安徽网记者联系了王良其律师事务所汤俊鑫律师。汤俊鑫说,对于广告营销骚扰电话,确实没有具体的相关规定,但如果确实干扰到人们的正常生活,可以参照《治安管理处罚法》来处理。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可以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骚扰电话或可归类于“其他信息”中。
  不过应该看到,骚扰电话要达到一定的数量才能进行治安处罚。但通常情况下,这些广告电话对一个人的推销,打电话行为大多只有一两次,并没有造成“多次”,处罚条件不足。
  另外,汤俊鑫认为,应从源头上杜绝“营销电话”骚扰,《刑法修正案(九)》就加强了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如果情节严重,可能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涉嫌犯罪。比如,新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温馨提示
  再被营销电话骚扰,可拨本报热线举报
  遇到陌生电话,很多人由于害怕是营销电话,更怕受到骚扰,往往选择不接,或者“一接就挂”。除了忍受,好像没有什么其他更好的办法。不过,从今天开始,如果您再受到营销电话的骚扰,可以拨打本报热线962000进行投诉,记者将把市民投诉反馈到安徽省通信管理局进行处理。
  安徽省通信管理局对此也将给予大力支持,会根据本报反馈的市民举报,通过技术手段等多种措施进行核实,与电信、移动、联通三大运营商共同采取相应措施,对骚扰电话进行处理。
  需要注意的是,您在拨打本报热线时,需要告诉我们“骚扰电话”拨打的时间、次数、号码和具体事由,以便相关部门进行核查、备案。另外需要提醒的是,严禁恶意举报行为。
  本版稿件由张杨 丁文婷 孙雨辰 新安晚报、安徽网记者 采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帖子
262
威望
0 点
红花
468 枚

实名认证

caizhengren 发表于 2016-8-10 15:29:34 | 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手机版|虚假信息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电话18955601997 邮箱627298930@qq.com ( 皖ICP备10015146号-3 )

公安备案号34082402000327 GMT+8, 2025-5-7 11:52 , Processed in 0.133991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