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3
注册时间2015-1-27
帖子5348
精华38
积分93292最后登录2025-4-29

- 帖子
- 5348 帖
威望- 0 点
红花- 87754 枚
|
从潜山“黄土书屋”走出的小说大家张恨水先生,对家乡一往情深。笔名中,与故乡有关的就有十多个,如“潜山人”、“天柱山下人”、“大老板同乡”等,与家乡有关的小说、杂文、散文、诗歌,经常见诸报端。他写于1958年春节的《潜山春节》(十首),生动描绘了家乡的年味,简直就是一幅年俗风情画。今天读来,还是那么亲切。
诗的开头,他写道:“屈指卅年,在潜山度春节。潜山,不仅是潜山,还属潜山四围,大概都是一样。不过年月已远,山河又新,此种春节,当然变化多矣。诗以志之。”先生身在京城,遥望南天,欣然命笔,思乡之情,依依可见。
团圆果实是农家
“黄豆打成瑞露浆,作来豆腐与千张,茶干咸菜冬菰炒,淡酒三杯口味长”,“洗清笼屉作糕粑,炒熟亲藏玉米花,分罢儿童言吉庆,团圆果实是农家。”
腊月一到,家家户户开始办年货。打豆腐、熬米糖、作糕粑、切麻糖、酿米酒、腌腊肉、泡冬笋……忙得不亦乐乎。农家人都知道,在往日豆腐可不是家常菜啊,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得上。用自家田埂上种的黄豆,挑选粒圆、饱满的,打上一两锅豆腐,自有自方便。儿时过年,看见母亲将豆腐浸在清水里,每天换一次水,留上十天半月还是新鲜如初。来了拜年客,切几块煮上,十分爽口。黄梅戏《王小六打豆腐》诙谐有趣,就是取材于农家过年打豆腐的生活。恨水先生诗中写的“千张”、“茶干”,都是由豆腐加工而成,至今还是待客的佳肴。用“冻米”、炸米花捏糖粑,象征团团圆圆;作糕粑,寓意步步升高,图的就是大吉大利,正如诗中所言:“团圆果实是农家”。
“盖网横池一亩余,成筐分得几多鱼。姜葱煮熟银梭味,真觉仙人也不如”,描述的是年前农家捕鱼、分鱼的欢乐场面。寒冬腊月,滴水成冰,打鱼人打碎塘面上的冰块,撒下盖网,然后在塘埂上用力收网,一时间那鱼儿活蹦乱跳。孩子们拖着长长的鼻涕挤在人群中跑来跑去看热闹,分到鱼的大人们脸上也是喜气洋洋。过大年,预示年年有余的鱼是不能少的。年夜饭,不但有吃的鱼,还要有“听话鱼”。过去,山区有的人家没有鱼,只好用木头雕刻成“木鱼”,权作听话鱼。
迎接先人过小年
“廿四风晴好晚天,家家坟上响千边,灯笼燃烛门前挂,迎接先人过小年”,“门神对字与花笺,贴到高墙就过年,等到烧香齐下拜,先人接到在堂前。”
腊月廿四,俗称过小年、辞岁。家乡一带还保留着慎终追远“上腊坟”祭祖的习俗。这天傍晚,晚辈们要到祖坟墓地清沟排水,整理一番,然后摆上三牲祭品,烧香跪拜。回家后,将堂轩打扫干净,供奉祖先的香火台更要洁净整肃。夜幕降临,点亮灯笼挂在大门前,将摆满供品的方桌置放门里,红烛高照,鸣放鞭炮,男女老少一齐下跪,迎接祖宗回家过年。听说有一家祖先生前伤了腿,行走不便,其后裔接送时必须弯着腰,以示背起祖先。接的人说,这背上还真的感到有重量呢。自腊月二十五日早上起至翌年元宵,每天三餐端上茶酒膳食,敲磬为号,请祖宗吃饭。
张恨水先生是一个出了名的大孝子。他的子女回忆,就是到了晚年,每年的大年夜,他都要凝视着母亲的遗像,虔诚地跪拜。他动情地对儿女说,我向祖母跪拜辞岁,是我的习惯,不这样做,心就不安。
闲话年成谈到明
“儿童喜气打灯笼,辞岁高呼小院中,压岁无钱抓豆算,识他南北又西东”,“年饭酒阑没事情,堂前赌博闹纷争,吾人只靠桩兜坐,闲话年成到天明。”
俗话说:“大人望插田,小孩望过年。”过年,是孩子们心中盛大的节日。在缺衣少食的日子里,过年就意味着能够穿新衣,吃上肉,还有好玩的。你看,在张恨水先生的笔下,活泼可爱的孩童打着红灯笼,乐颠颠地走东家串西家向老人们拜年。长辈当然也要给他们一些压岁钱,没有钱抓一把豆子、糖粑,只要装满口袋就行。大人们自然也有自己的乐法。一年忙到头,面朝黄土背朝天,难得有清闲,吃了年夜饭,大伙在一起玩牌赌一把,岂不是乐事一桩?更多的还是坐在树兜上,围在火盆边,边嗑瓜子,边张家长李家短地说些家常话。田里的收成,孩子的出息,儿女的婚事,邻里的交往,都是谈话的内容。就这样人逢喜乐嫌时短,守岁到天明。
说到守岁,小时候父亲曾对我讲过一个故事。说是很久以前,天上玉皇大帝为了让天下人都过上好日子,每年除夕都会打开南天门,将天庭的金银财宝撒向人间。到了那时遍地金光灿烂,地上的砖头、瓦片、石块都变成了金银财宝。但谁都不能贪心,捡到的石头、砖块放进屋里,天亮才能开门。有一家兄弟俩,老大爱财如命,老小勤劳朴实。大年三十夜,两人坐在屋里等着开南天门。老大一心想招财进宝,傍晚瞒着弟弟将院子里的石磨、石板搬到自家屋里,乐滋滋地等着变成财宝。到了三更时分,老大忘记了“天亮才能开门”的规矩,急不可奈地开门四下张望,结果天亮后还是一堆石头,财迷心窍一场空,留下了笑柄。老小规规矩矩地守岁,屋里不多的石块成了财宝。长大了我才懂得,这是父亲要我们明白老老实实做人,切莫投机取巧的道理。
初四初三好拜年
“先查日历哪方成,顺着弯塘去出行,等到天明高兴极,迎人喜鹊两三声”,“云开初一艳阳天,初四初三好拜年,清磬一声先拜祖,高呼相好到堂前。”
一夜守岁到天明,还要仔细听是什么鸟先叫第一声“开大门”。麻雀先叫,预示这一年风调雨顺年成好,农人吃穿不愁,但也就是一个“小富即安”,因而又有了“麻雀开大门,小了发身”的俗语。老鸹“开门”,便不吉利,会兵荒马乱,“发人瘟”,老人寿不长。当然,即使有人听到了老鸹凄凉的叫声,也会心照不宣,并不点破。喜鹊,是乡下人喜欢的神鸟。“迎人喜鹊两三声”,它们的叫声,能给人们带来欢乐、喜气,这一年会喜事连连。
接下来就是“出行”。农家人对新年第一次出门,是很讲究的,要根据每个人的生辰先查皇历,看到哪个方向“旺向”些。“灵不灵,照书行。”按书上说的做,会顺顺利利,人财两旺,于是就有了恨水先生“顺着弯塘去出行”的诗句。
云开初一,艳阳高照,迎春纳福,相互拜年,仅限于左邻右舍,家庭成员之间,并不走远。只有到了正月初二,才开始在亲戚之间走动拜年。初三、初四是拜年的高潮,顺序也有约定俗成的章法,第一站必须是外祖父家,老人即使过世,舅父舅母家也应该先到,自己的岳父母家则往后靠,以示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这几天几乎成了赶场子,亲戚多,只好匆匆忙忙丢下拜年礼,喝口茶就赶下一家。去迟了,会认为是对人不恭。玩笑话“拜年拜到初七八,两个耳光一起刷”,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百副花灯未算多
“村前正唱采茶歌,百副花灯未算多,狮子蚌精相对舞,一班刚到一班过。”
元宵节,虽是年的尾声,却将过年的气氛推向极致。这之前,乡间开始“戏灯”。恨水先生的四句诗,把戏灯的场面描述得惟妙惟肖。
戏灯,有文唱、赏灯、舞龙、耍狮等活动。白天,有专人向晚上所到的地方散帖子,告知灯会到来的大约时间。天擦黑,开始亮火、发灯。走在队伍前面的是“打报灯”的,具体通知到村庄“灯来了!”这时候,男女老少涌上村口,设香案燃鞭炮接灯。
文唱,就是由盛妆的演员演唱黄梅戏《闹花灯》、《打猪草》等脍炙人口的选段。黄梅戏由采茶调演变而来,故恨水先生诗云:“村前正唱采茶歌。”文唱,最低限度也要一旦一丑的对手儿。旦角为绛衣红裙,头梳盘龙髻,腰系罗裙,手捻绸帕,粉白黛绿,婀娜窈窕,轻巧细碎的莲步,娉婷袅娜的姿势,加以婉转的歌喉,优柔的曲调,在每家的堂屋里演唱起来确是能够惊动一班青春年少的男女的心弦的。
各色花灯形象逼真,图案新颖。太平灯、莲花灯、鲤鱼灯、宝塔灯……精彩纷呈,目不暇接。桃园三结义,崇尚诚实可信;龙凤呈祥,向往国泰民安。传统的蚌壳精打网、大头和尚戏柳翠,当然不可少。装扮渔翁的鬓发如霜,老态龙钟,银丝般的白胡子拖着一尺来长,黄土布的围袱扎在腰上,弯着膝盖总是在蚌壳精的面前逡巡献媚,那一副色情狂的老淫虫的痴憨状态,令人捧腹大笑!扮演蚌壳精的要年轻身小,美丽玲珑,小小的个子藏在蚌壳里边,浑身穿着红红的衣裤,乌云配粉脸,卖俏又装娇,看着是怪可怜爱的。
灯会的高潮是舞龙耍狮。只见四条龙在广场上翻腾,龙头大张口,欲咬夜明珠,龙身节节相随,方寸不乱,龙尾有力而机灵地摆动,若玉龙出没在仙境。双龙出水,金龙盘柱……花样各异,令人眼花缭乱。两只雄狮紧随其后,参香火拜四方。狮子进门要张开大嘴,出门则紧闭嘴巴,意为吸走人家的晦气。扑、闪、腾、挪,形神兼备,虎虎生风,舞狮人通过搔痒、打滚、抖毛等动作,把狮子的喜怒哀乐渲染得淋漓尽致。一时间,锣鼓喧天,鞭炮炸得震耳欲聋,场上一片喝彩声。
有时,一班灯会的狮子舞正酣,另一班的狮子又进场了,打起了擂台。对舞中,只见一头雄狮爬上了对方的母狮子背上,对方觉得受到了羞辱,又不便发作,于是心生一计,到第二年灯会时,让这头母狮产下一头小孩扮舞的幼狮,留在那头雄狮主人家的堂屋里,说是“麒麟送子”,搞得对方措手不及,哭笑不得,只好奉上一笔不菲的喜钱。一场小小的恶作剧,以皆大欢喜收场。
几十年过去了,张恨水先生笔下的家乡年俗,大多还保留了下来,有的只是在时代的演进中,增添了时尚的内容。
文 / 黄骏骑
|
|